在波兰,邂逅色彩——2018宁波城市学院学生赴波学习实践分享

作者:王淑春发布时间:2018-11-13浏览次数:3

    为什么想了解波兰文化?也许是那里神秘莫测的气质,也许是那里没有摩肩擦踵的中国游客,也许是那里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很幸运,留学波兰给了我这个难得的机会。

从上海世博会初印象到8年后再见,波兰一如既往的“平静” 
    第一次近距离了解波兰,是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当时的我虽然仅13岁,但印象中波兰馆是少有的几个做的非常精致的国家馆之一。建筑外形以不规则方块造型且以波兰“剪纸”为外饰,让阳光透过“剪纸”缝隙及方块间隙,洒洒洋洋地照射到展览大厅的各个角落。展览厅里通过实物,图片及视频,详细介绍了波兰社会,历史,文化及艺术,正是整个展览非常精致,用心,平静而区别于个别“商品推销大卖场”国家馆。

    似乎是对这份平静的情感追求,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跟随学校2018年暑假微留学,居住在波兰的城市——琴斯托霍瓦,距离首都华沙219公里,距离老城克拉科夫145公里,不远的距离却让它不及华沙和克拉科夫的繁华,在这里你几乎看不到什么奢侈品。虽然琴斯托霍瓦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它却有着小镇独特的气息。无论是从早到晚,从花开到花谢,还是从忙碌到悠闲,琴斯托霍瓦都散发着平淡、舒适的气息,于波兰而言宛如战后平静。
夏日波兰的晚上九点天还大亮,我和同行的朋友们喜欢散步在街头,没有刺耳的喧闹,没有拥挤的人群,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学习的间隙抬头看着窗外,或雨水打湿窗框,或一缕缕阳光洒在脸上,印着窗外昏黄的灯光。坐在露天一角的咖啡厅,品尝波兰的鸡尾酒和披萨,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简易,确实一份不失精致的平静。

外教标准欧洲“福”态,却有一种跨越年龄与国际的亲和力
    “Th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Poland、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旅程中琴斯托霍瓦师范学院安排的丰富课程占了大半,让我们涉及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的命题讨论等,对欧洲及波兰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初步了解。在多样却繁杂的课程中讲真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一位出自“teacher family”的银发高龄美籍教师。
记忆中大多数的课堂老师授课往往倚靠或就坐在讲桌附近,时常站在U型课桌中央声情并茂为我们述说种种,我不禁问及“Why don’t you sit down from class?”Susanna表示出乎意料,随即又拉了一把周边的椅子坐下,娓娓道来于她而言接近常态的行为。从简单的课堂礼仪一事再引申到社会现象中,也许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你所期望看见的。正如一副名画价值不菲的原因,不在乎表面上它为人称道的美丽,而在乎它迎合了社会的需要。所以,关键是要“understand what you are looking for”。

    我认为的确,历史不是宏大的,而是许多动态变化的堆砌,波兰以宗教建国,这也决定了它最终形成这么一个与宗教与历史都紧密相关的民族,拥有特有的礼仪、文化、习俗符号。老师总会课上为我们带来有关波兰文物和她的一生藏品,课堂氛围轻松愉悦,而外教生动形象、以点带面、层层类推的解说方式,也大大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

短暂的14天,比“马车夫的村庄”的空气更珍贵的是情义
    在波兰的超市和路边,部分人群并不会英语,于是我们的交流与互相理解权凭人与人之间的默契。犹自记得在异乡的药店里我和同伴指着对着的售货美女比手画脚;演唱会搭电车时我们分散回来,对着用看不懂的波兰语标注的地标来回逡巡,终于凭借微薄的记忆和几分侥幸回到了宿舍。在海外,一切都是新的,新的语言和环境,新的人群和规则,在适应它们的过程中,失误和迷路都是值得珍惜的,它们会成为我们平庸生活里的点缀,让我学会了在陌生语言环境下自处。

    而这波兰微留学路上不只有文化和美景,更多的珍贵会发现路上的欢乐与价值是建立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尽管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尽管我们的喜好习惯不尽相同,尽管我们偶尔也会鸡同鸭讲,但短暂14日过后,恋恋不舍的又是什么?不是那个意为“马车夫的村庄”的琴斯托霍瓦,而是那段难忘的、无法用语言述说的,只能从我们每一次对话和仅有的数张照片中感受到,从我们由相聚、相识,相知到不舍的回忆中感受到的游学情。
因为短暂而愈显珍贵,因为难得而更加珍惜。那些友谊被记录在相机里,在日后的岁月里将被我们一次再一次的翻阅……

    留学波兰,让我感受到“生活在别处”的要义,对波兰的印象从一开始的“雾里看花”变得越来越立体,越来越深入,感谢波兰一路的美景与相遇,也将成为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旅游学院 王淑春
2018年10月11日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