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5—8)

来源: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一审:二审:三审: 创建部门: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07-11-11

人民日报评论员:重大的战略思想 创新的科学理论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五

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实践基础上的思想变革、理论创新为先导。在中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力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从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科学内涵、根本要求,进行了系统深刻的论述,进一步强调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是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部署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最新要求,是党的十七大一个重要历史贡献。

一切科学的理论,无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总能反映时代的问题,回应人民的呼声。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定位,为我们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理论依据。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系统阐述,十七大报告全面回答了当前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性问题。报告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指出了经济、社会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指出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我国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正是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体现,充分表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针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新问题,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了新的发展要求。

回首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历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四个方面的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深化改革开放才能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对于这些根本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并努力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都会极大地推动社会实践、引领时代变革。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推动发展的新飞跃,开拓发展的新境界,我们就一定能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光辉业绩。

 

人民日报评论员:宏伟的蓝图 不懈的奋斗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六

中国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13年。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现代化事业进入了关键时期。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使我们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行动方向更加具体、发展蓝图更加清晰。

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并增加了五个方面的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些新要求,既与十六大确定的到2020年奋斗目标相衔接,保持了目标的连续性,又根据新的情况和条件充实了奋斗目标,增强了目标的针对性,进一步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形成了一个更高、更综合的现代化概念。它是我们党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施政方针,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明确提出攸关人民利益、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切合我国实践、符合各族人民愿望,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要紧紧扭住不放的目标,也是需要经过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精神,贯彻落实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各个方面,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为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描绘了新蓝图,开启了新征程。 

向这样的目标进发,到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实现后,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我们要全面把握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统筹考虑发展思路,综合制定发展规划,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好地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千百年来,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不懈追求。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艰辛奋斗,我们完成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经历了从建成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到建设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进步,社会主义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前所未有的坚实步伐。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对难能可贵的战略机遇期,让我们万众一心,开拓奋进,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转变方式完善体制 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七

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途径的选择和体制的保证。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从又快又好又好又快,由字当头到字为先,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使我们对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全面,指导发展的方针更加符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的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认识的深化,顺应了时代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解决影响又好又快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是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体制改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抓好这两个重点,也就抓住了全部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我们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切实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经济建设的战略任务作出了重点部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八个方面,紧紧围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来全面部署,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体制改革这两个重点来具体展开,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努力调动各方面科学发展的积极性,着力解决一切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人民日报评论员:发展民主政治 建设政治文明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八

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战略部署。这一重大部署,反映了确保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必然要求,表明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方向,体现了当代人类社会的进步潮流。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说到底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离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当家作主的权利,党的领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离开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始终是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实践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理论的基本原理,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党的十七大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六个方面的任务和要求: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些任务和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举措,既有明确的具体目标,又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指明了方向,必将鼓舞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不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努力奋斗。

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一定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充满生机,永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