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家风故事展播②学有礼:全民学礼仪、知书又达理

来源:宣传部(统战部)  一审:朱春佳二审:金挺三审:朱海岳 创建部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发布时间:2024-08-09

编者按:家风连着党风政风,事关校风学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引导党员、干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以良好的家风带党风、促政风、正校风,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宁波城市职院师生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学校特别组织开展了“传中华美德 树城院新风”家风微故事分享活动,遴选出19篇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浙风十礼”的优良家风故事,现予学校官网滚动展播。

本期推出的家风故事主题为“学有礼:全民学礼仪、知书又达理”,一起来看品味这些秉承好教养、受益一生的家风故事。

父亲教我三句话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党员  傅祖栋

我家没有什么高端、大气的家风,但只读到小学五年级的父亲,却有三句话、三种做法,给了我很深的影响。

父亲教我“宁可不种田,先要学会种”。大概我还在读五六年级的时候,父亲就教我下田插秧。他说:“宁可将来用不着,也要先学会,否则万一书读不出,自己都养活不了。”就这样,父亲给我插一排秧打个样,其余整列就叫我自己插了。父亲素以仔细著称,因此,插秧时对我有很多要求,除了七株一排的秧苗要插得笔直外,两株秧苗中间和前后的空隙也要一样;两脚要分别插在第二株和第三株、第五株和第六株中间,保证两脚中间有三株秧,两脚外侧各有两株秧;插好一排往后退时要保持直线,这样才能让秧苗保持整齐。正因为有了父亲当年的严格要求,才养成了我现在凡事认真的习惯:一个稿子交出去前一定要打印出来校对三遍才放心,书房里的书照例要对齐书脊不让一本书“凹进突出”,各类东西总喜欢放在固定之处而不喜杂乱……也正是因为父亲当年的教导,让我养成了凡事喜欢早做准备、多做打算的习惯。我从2005年进校至今,无论是评职称还是工作,总是坚持“两条腿走路”,这样面临选择时才有足够的“底气”。

父亲也教我“穷人三大批”。这句萧山方言的意思是:自己再怎么没钱,也不能占别人的便宜,不能让人家看不起。小时候,每年去亲戚家拜年时,父亲总是要看看人家送来了什么礼品,回礼时一定要多送一点,超出对方的价值。受到父亲的影响,逢年过节看望亲戚时,我也总是要在对方的基础上多带礼品。当然,父亲也教育我聚餐时要吃自己面前的菜,不能夹离自己很远的菜,同一盘菜不能多次夹,尤其是不能站起来夹菜,不能让人感觉自己家里穷得没东西吃。这一教育导致我至今在聚餐时很少夹离自己比较远的菜,而且很少主动夹菜。亲戚从小就知道我这个特点,所以每次去亲戚家里,她们总是要在我面前放只空碗,不停地给我夹菜。当然,这一教育也给我带来了负面影响:我总是不够主动,比较被动,名字实在有负“主动”的谐音。为人好面子,不善拒绝人,虽然有时候还是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请求,也总是咬咬牙应下,再苦再累要把它做好。

父亲还教我“不要隔壁麻糍当饭吃。”这句萧山方言的意思是:别人家有好东西,你不要想着两家关系好,人家会给你送点来。我们老家清明、冬至、过年有包“点心”(就是有些地方叫的“艾饺”“清明团子”)的习俗,总是我们包了送一碗给邻居尝尝,邻居包了送一碗给我们尝尝。父亲从小教育我,不能想着隔壁邻居在包“点心”了,你就想着他们一定会给你送一碗过来,虽然大多数时候是这样,但没拿到手里不能这么笃定能吃到。正是父亲的教育,我从小养成了“凡事靠自己”的习惯,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总是想着早做一步、多做一些,给今后多留余地。我总是羞于开口请人帮忙,虽然对他人的请求大多有求必应。有个老友曾经戏说,说我这个人是要人家“求着给我帮忙”,总是要对方主动说这个忙我给你帮一下,自己往往难以启齿,不知道是不是觉得“求人矮三分”的缘故。

知识、善良、勤劳、团结照亮我们家族前行

艺术学院教师党员  善溪(化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从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层面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好,才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作为新时代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祖国的明天,应担负起新一代家庭教育传承者的重任。也借学校开展“传中华美德 树城院新风”家风微故事分享会之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崇德向善,推动良好家风的传递,让家风携手校风,乘风圆梦,从校园向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立德树人的正能量。其实我很早以前有个想法,执笔写本书,传达几代人的奋斗、拼搏的精神与传承优良的家风。今天我想用“知识、善良、勤劳、团结”来讲讲我家发生的小故事。

一、知识之根

我生长在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西南,深藏于大雷山南麓,四周山上都是毛竹林的石门村。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宋祠世义堂大门外,就有“江山衍脉三千里,宋室开基八百年”的对联,近千年的历史。群山环绕,云雾缭绕,仿佛与世隔绝。然而,这里却孕育了我家一种坚韧不拔、深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的家风。

我的家族,就是这片土地上知识之根的守护者。我的爷爷深知,只有知识,才能让后代,走向外面更广阔的天地。倾尽所有,供我爸的5兄弟1姐妹都读到高中以上水平,都走出了小山村。期间我爸爸在宁波读初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宁波一中,然而家庭变故,我善良的奶奶因病早逝,生活一度陷入重创,爸爸暑期回到石门,发现最小的两个弟弟,快要饿死了,他决心放弃学业去横山水库劳动赚工分,养活家里。当时我爷爷一定要他去宁波一中读书,但我爸爸执意先养活兄弟,通过两年的劳动,一家人都活了下来。看近况有所好转,爸爸又去考了中专,后来当了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每次跟我说起,我不后悔放弃读宁波一中,最小的两个弟弟活下来了。然而有种秀才本是清华北大的料,在命运、现实面前的选择的无可奈何。我和妹妹在爷爷和爸爸、妈妈的要求下,也考上了中专,拥有了知识与才华。女儿初中考上兴宁中学,宁波中学读书时,爸爸陪着女儿在宁波中学的校园里合影,他激动的说我没有完成在宁波一中学习,现在第三代实现了;妹妹的儿子去年考上镇海中学,爸爸妈妈更是欣慰,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四代人始终铭记文化与知识的力量,坚守初心。我们深知之所以能够拥有今天的一切,都得益于家族传承的家风——知识改变命运。

二、善良之本

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一生行善,见邻居乡亲有困难,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祖辈的善良感染了整个家族,使得家风代代相传。我爸妈,继承了祖辈的善良品质。他们不仅在家族内部关爱备至,对邻里乡亲也是关怀有加。每当村里有人遇到困难,他们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们。善良之本的家风不仅让我们的家族兴旺发达,在宁波、上海、澳洲的下一代像一股清流滋润每一个人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妈妈开过店、做过家庭小作坊。在90年代我和妹妹读书年代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电话机、冰箱、电视机。一个长门就我家有电话机,他们有事情传达、打电话都到我家,我妈妈都及时给传达,从不计较。家庭作坊的这几年也带动了村里的老年人与妇女有一定的收入,而且每次我读书时回家都是我给他们算账。妈妈总是说,多给她们算点,不能少算别人一分钱。爸爸妈妈不但对村民好,对待爷爷、外公、外婆特别孝顺,目前我外婆99岁还非常精神。在2020年春节的疫情期间,我发现我妹妹每天在手机上不留名捐款。她不但经常对家里的人付出很多,而且经常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她说的最多的话付出就不要求回报。“积德之家必有余庆”,为家族的兴旺发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勤劳之风

从祖辈开始,他们就秉承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理念,辛勤劳作,不辞辛劳。他们深知,只有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听爸爸说他的爷爷,是村里著名的勤劳模范。他一生耕耘在田间地头,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我爷爷不但做农活,还是做生意的高手,胆大心细。我外公,不仅辛勤耕作,还学会了多种手艺,如木匠、泥瓦匠等。我外婆有些文化,能做许多糕点,小时候我们吃到了最好吃的老底子糕点。我妈妈的兄弟姐妹也继承了吃苦耐劳的勤劳习惯,靠着他们的勤劳,把各自的家庭经营非常好,开企业、开店、做匠人。勤劳又节俭,生活一代比一代好。我和妹妹也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家族勤劳之风的熏陶。妈妈用勤劳巧手,把我们两姐妹打扮的村里最美最靓的。会在毛衣上绣上最美的花、在裤子上贴上最萌的猫头。把家整理的井井有条。由于爷爷、爸爸比较好客。家里经常会有客人来,譬如上海的堂爷爷、奶奶,经常到我家一住就是3个月,妈妈任劳任怨招待与照顾他们。由于父母有远见、大气又勤劳把整个大家都撑起来。这种力量,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后来我们到宁波后,我和妹妹也经常招待客人,宁波的家接待过父母两边的客人。父母的勤劳为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打下扎实的基础,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团结,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团结之义

由于奶奶的早逝,爸爸的5兄1姐互相支持、帮助,战胜一切困难与挑战的法宝。在我小时候我们家得到了村民的好评,兄弟姐妹对爷爷的孝顺与他们的团结。是我们村的榜样与赞许。为此,我家经常被评为“五好家庭”。上段时间我整理了68本相册,近60年的照片,一本本都见证团结友好、兄弟姐妹和睦相处的景象。一页、一页翻着,心里全是感动。深深为自己有这么好的父母而感动。为父母视团结为家族的灵魂,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能紧紧相依,携手共度。我们从小在团结的氛围中长大,深知团结的重要性。在学校与同学们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在家中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深知,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与挑战,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为此,每年每个节日我们都会欢聚一堂,共同分享喜悦与快乐。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无比强大。

所以我归纳起来是:“知识之根、善良之本、勤劳之风、团结之义”。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其内涵和意义,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实践体验。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就一定能够将优秀的家风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学海无涯  家风永续

国际学院教师党员  柯璐

在我的家族中,有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我的外公。他不仅是家族中的智者,更是我们晚辈学习、工作路上的指路明灯。

外公出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那个时代,能够上大学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情,那个时代的大学生稀有而珍贵。外公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外公的求学之路充满了艰辛。他常常告诉我,那时候的学习条件远不如今日,没有先进的电子设备和丰富的学习资源,甚至连基本的教材都显得匮乏。但正是这样的环境,磨练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知识无尽的追求。大学毕业后,外公成为了一名工程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工程师,外公对待工作总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这个词,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因此,他经常加班加点,反复推敲设计方案,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瑕。记得他常说:“工程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安全,来不得半点马虎。”这种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不仅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也为我们家族树立了榜样。

外公虽然工作繁忙,但从未忽视对家中晚辈的教育。他常常教导我和表妹,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停止对知识的追求。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

记得小时候,每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外公总是会耐心地辅导我们。他不仅教我们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独立解决困难。他总是说:“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公对于学习的热情也深深感染了我们。在他的熏陶下,我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外公常说:“学无止境,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句话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活到老,学到老”。即使退休后,外公依然保持着对新知识的渴望,他学习电脑、研究新技术,与时代保持同步。

除了学习上的教导,外公还非常注重培养我们的品德。他常说:“做人要有原则,做事要有底线。”这句话一直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了我为人处世的准则。

在外公的影响下,我们家族形成了学无止境,刻苦钻研的家风。我在参加工作之后依然不放弃学习,用于攀登知识的高峰,终于在今年获得博士学位。正是这种家风不仅让我们家族在知识上不断进步,更让我们在品德上不断提升。我相信,这种家风将会在我们家族中代代相传,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