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家风故事展播④亲有礼:传承好家风、相亲又相爱

来源:宣传部(统战部)  一审:朱春佳二审:金挺三审:朱海岳 创建部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发布时间:2024-09-15

编者按:家风连着党风政风,事关校风学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引导党员、干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以良好的家风带党风、促政风、正校风,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宁波城市职院师生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学校特别组织开展了“传中华美德 树城院新风”家风微故事分享活动,遴选出19篇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浙风十礼”的优良家风故事,现予学校官网滚动展播。

本期推出的家风故事主题为“亲有礼:传承好家风、相亲又相爱”,一起来看品味这些和善修睦、无私担当的家风故事。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艺术学院教师  刘翔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不仅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更是我家风传承的生动写照。在这个故事里,艺术与生命,如同两条并行的溪流,缓缓汇入家族的血脉,滋养着每一代人的心田。

一、家庭:爱的摇篮与精神的港湾

家风,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它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塑造着我们的性格,指引着我们的方向。

我是一名平凡而普通的人民教师,但是我认为我有着不平凡、不普通的父母。我的父亲是一名教师,也是著名画家。父亲追求艺术,追求家风家教,从小给我埋下了“孝顺、善良”的种子。也因为父亲的影响,我走上了现在的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光荣的美术教师。继续延续着家庭“孝顺、陪伴、支持”的淳朴家风。

二、父亲: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我的父亲,一个用画笔描绘世界,用色彩诉说情感的艺术家,他的生命哲学深深影响了我。他教会我,艺术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心灵的对话,它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连接过去与未来,将家族的温暖与智慧传承给下一代。在他身上,我学会了“孝顺”不仅仅是对长辈的尊敬与照顾,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生活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

几年前,面对父亲突如其来的疾病,我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与宝贵。父亲突发疾病,我瞬间感到生命的宝贵和肩负的责任感。不是有句话讲“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有归途”。那段时间,我几乎是瞬间从一个依赖父母的孩子成长为家中的顶梁柱,这转变虽然艰难,却也让我学会了责任与担当。通过我的果断与不懈的努力,我们毅然决然请上海瑞金医院专家来甬会诊父亲病情,采取正确及时的救助措施,我们争取到了宝贵的六年时光,父亲直到100岁高龄离世。

但是在这六年间,父亲的病情也时常反复,我经常处于高度紧张中。我更加珍惜陪伴家人的时间,珍视父亲最后的生命时光。虽然牺牲了陪伴、照顾小家庭的时间,但是得到了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妻子平时工作很忙,还要照顾孩子,却劝慰我说替她多陪陪二老,尽尽孝心。这六年里,我与父亲的每一次对话,每一次陪伴,都成为了我心中最珍贵的记忆。这些经历让我明白,真正的陪伴,是生命中最长情的告白,它超越了言语,是心灵的相守。

艺术的不朽与传承

父亲虽然在全国各地举办过很多次个人画展,但生前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举办一场师生联展。父亲告诉我,首先他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是一名画家。作为儿子,深知父亲的心愿,我主动为父亲奔波、联系,成功在宁波美术馆举办了“刘文选百岁师生画展”,使父亲和他学生的艺术作品得以同时展出,这不仅是对他艺术生涯的致敬,更是艺术生命在另一个维度的延续。那一刻,看到父亲眼中的光亮,我知道,这不仅是艺术的传承,更是爱与希望的传递。

三、母亲的力量与坚持

我的母亲也是一名教师,她是坚韧、要强的母亲。目前已经94岁高龄,平时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不想太麻烦我们子女。但是父亲病重之际,最放心不下的是我的母亲,我也曾在病榻前向父亲承诺:请您放心,我会悉心照顾母亲,护她安好。父亲离世后,这几年我与母亲朝夕相伴,虽然她嘴上一直说着不用麻烦我,但是我深知她最需要的,也是我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陪伴。

父亲离世后,我一直与母亲住在一起,照顾她的日常起居,陪她散步、聊天。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不请保姆,但对于94岁高龄的母亲和深受父母养育之恩的我深知,只有子女的照顾才是一个年迈的母亲最需要的,也是最稳妥的。因为直白一点讲,目前与母亲在一起的每一天都可能是在倒数。我现在更是牺牲了大部分照顾小家庭的时间,在这里也感谢我妻子的理解,她平时工作真的很忙,我却照顾不到她。但是妻子和儿子都理解并支持我,因为这是我为人子目前最重要的责任,我会继续长久的陪伴下去。

母亲的坚韧,是我力量的源泉。她的独立与自强,教会我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要保持乐观与坚强。与母亲的朝夕相处,让我重新定义了“陪伴”的含义。在照顾母亲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家的意义——家是彼此的依靠,是在风雨飘摇中依然能够相互取暖的港湾。

四、家风的涟漪与传承

家风的传承,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一圈圈向外扩散的涟漪。作为儿子的我,也有一个十分孝顺的儿子。在家庭两代人的熏陶下,他逐渐成长为一个有家风、家教的孩子,孩子目前在读大四,是一名党员,他经常会献爱心、帮助老年人,会每天电话问候他妈妈,在家时会给他妈妈敲背,有时间就过来陪奶奶。在我儿子身上,我看到了家风的力量如何塑造一个有爱心、善良、孝顺的灵魂。他的成长,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两代人言传身教的最好证明。他的每一个善举,每一次对家庭的关怀,都是对我们家风的又一次肯定和延续。

五、教育:播种与收获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好的艺术追求、艺术熏陶,更在于通过自身的行为,为学生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从我这里学到的,不仅仅是艺术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我相信,教育的力量在于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改变世界的微光。

家风的建设,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每个家庭的优良家风,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这棵大树上的一片叶子,虽小,却不可或缺。让我们将小家的温暖与大爱融入国家的梦想,以实际行动诠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深刻内涵,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家国情怀新篇章。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让我们不忘初心,珍惜每一次陪伴的机会,让爱与责任成为我们最坚定的信仰,让优良的家风成为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灯。

家风小故事

国际学院教师党员  和慧(化名)

我的家比较传统,对孩子的教育比较严格,特别是在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方面要求尤其严格。因此无论是我的父母家还是我先生的父母家,所有兄弟姐妹对于父母都非常孝顺,不计较为父母的付出。两家老人都身患重疾,但是没有一个兄弟姐妹推卸责任,不肯照顾老人。大家要么出钱,要么出力,非常珍惜与老人共处的时间。

我公公去世后,为了不让婆婆感到孤单,我先生兄弟姐妹四人,轮流陪着老母亲住在老家东岙村。婆婆患上恶疾后,大家更是用心照顾,不让她单独一个人生活。家里做什么决定前都把老母亲放在第一位。干活需要抢,下手慢了,就抢不到活。平时周末,大家都尽量回老家,一大家子围着老妈谈笑风生,热热闹闹。这在只剩下老人的东岙村来说,算是比较稀罕,被村民沦为美谈。

这种担当、负责、和睦的家庭氛围也感染着第三代。我女儿辈他们几个姐妹弟兄也是这样。大姐家的儿子来看看奶奶,总是带着平时舍不得买的高档水果。大哥家的女儿知道奶奶最爱孩子,每次都是拖儿带女,让奶奶多亲亲第四代宝贝。小姐家和我们家生的都是闺女,虽然总是被奶奶唠叨“找男朋友要求不要太高,过过日子就行了”,一段时间没有回老家就不放心,一定要拼凑出时间从上海赶回来看看奶奶,每个节日都不忘给奶奶买礼物。

现在大家庭也有三个第四代宝贝了。相信宝贝们也会在这种氛围下耳濡目染,成长为孝顺有爱、淳朴善良,有责任、有担当的孩子。

红姐,我的母亲

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教师党员  韩迎丹

你的乐观开朗像阳光般温暖,照亮我前行的道路;你的大方善良像雨露般甘甜,滋养我不断成长。

我的母亲1962年2月5日出生在舟山市东极镇庙子湖村,这天是每年的大年初一,她至今都讨厌这个出生的日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大家给她起了外号叫“初一”吧。在那个只解决了温饱的年代,她乐观开朗,身边有一群忠实的小粉丝,她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给这群小粉丝编织了无数个奇妙的故事。他们乐意听她说故事,有人帮她拉风箱,有人帮她洗菜刷碗。年少的母亲是家里排行第三,民间一直都说“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所以她在这个家是最苦的存在,那时候生不出儿子可能是每个女人的失败,外婆在第四胎才迎来了我的舅舅,母亲为了更好的照顾这个弟弟被迫留级了,从此她过上了带弟弟上学的日子。洗衣做饭、挑石子、干农活、去赶海成了母亲的日常,但不管生活多苦,村里永远回荡着她嘻嘻哈哈的声音。

时间不会因为苦难变快,也不会因为快乐停留。转眼母亲在外婆的包办婚姻中度过了十个年头,家里的小日子也在母亲勤劳肯干乐观向上的氛围中变得越来越好,海产生意也做到了全国各地。但好景不长,因为母亲的善良和容易相信别人的个性家里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骗光了家里的积蓄让这个原本欢声笑语的家庭陷入了深渊。父亲因为债务开始出海捕鱼,母亲带着我来到了镇上打工,我的姐姐则留在村里继续上学,那时的我才6岁正是懵懂的时候,母亲偷偷的在夜晚哭泣,她哭自己的傻哭自己的命。从那时候起母亲干过很多事情,她做过五金,卖过卫浴,做过服务员···最后她在一家化妆品店做成了销冠。日子虽苦她还是会每天精心打扮自己,她真的很乐观很开朗,和所有顾客都能处成朋友,也不计较得失总觉得吃亏是福。

慢慢的日子好了起来,母亲从化妆品店辞职自己开了一家小小的店,因为人缘好小店的生意也一直都很不错,父亲的工作是在一口风一口浪里讨来的,很辛苦但他很满足。一家人从隔间出租房搬到了敞亮的两室一厅,我再也不用和姐姐挤在一张床上睡在阳台了。那时候快乐很简单,是母亲下班给我和姐姐带的宵夜,是父亲船回港后用大脸盆装的虾蟹,我们总是坐在电视机前吃个不停。虽然谈不上富裕但母亲从来都是给我们最好的,因为户口不能读好学校,母亲咬咬牙东拼西凑借读费让我和姐姐读了镇上最好的学校。每当我和姐姐惹母亲生气时她总是会念叨:“给你们姐妹读书花的钱都可以贴满家里的墙壁了!”,就在这一声声的教诲中日子慢慢的流淌···

乐观、开朗、大方、善良这就是母亲带个这个家的最好家风,都说一个优秀的女人可以旺三代,我想这就是原因所在吧。今年母亲63岁了,有她的地方总是充满欢声笑语。每次回家远远望见她站在楼下等我,我总忍不住大喊“红姐!我回来啦!”。

奋斗的父母——用爱与坚持书写精彩

机关党总支教师党员  逢爱(化名)

今年“五一”回老家,发现母亲精干了许多。因为怕我们担心,追问之下母亲才肯告所我们,原来前段时间身体检查时,血糖到了临界值,害怕自己身体万一出现问题,不能照顾卧床的父亲,从那时起她就开始控制日常的糖分摄入量,戒掉一些口腹之欲,傍晚的散步也改成了慢跑。这一坚持就是几个月,母亲的血糖指标如愿恢复了正常,体重也减轻了很多,年近60的母亲为了家人依然可以做到坚持和自律,合理的饮食和运动瘦下来的母亲,看着更健康啦。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对待生活的态度总是积极向上,充满希望。记忆中,从我出生后,我们就不断地在搬新家,家里的生活在父亲母亲共同的经营下越来越好。他们俩都是农民出生,双方都有很多兄弟姐妹,80年代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老一辈也不能给他们经济上的支持,只能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懂事起就偶尔会发现爸爸天不亮就出门下地干活,等我起床的时候,父亲早就已经干完田地里的农活回家了,村里的邻居都夸父母勤快肯干。后来父母做起了贩卖橘子的生意,每年下半年老家橘子成熟的时候,我只能跟着外婆,因为父母要出远门贩卖橘子,每次我都很期待他们卖完橘子以后回家,因为我知道他们总是会给我带美味的零食和漂亮的衣服。

到我五岁左右,父亲有了固定工作,开启了每天早出晚归的模式,那会村里没有修路,崎岖的泥巴小路不通车子,父亲每天上下班大概要在那条小路上蹬自行车来回几十公里。小时候觉得父亲习以为常很轻松,长大了才知道父亲蹬的不是自行车,是我们一家人的未来。再后来,我们一家搬到了镇上生活,并在镇上造了新房子。之后闲不住的母亲也想替父亲分担一些家里的负担,母亲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尝试着做一些建材的生意。直到上初中母亲才告诉我,当时为了造房子,欠了很多外债,在我的整个小学阶段,家里总是充斥着钢筋的切割声、拖拉机装货的声音……。生活有时候就是在不经意的坚持下有了意想不到的起色,母亲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那会看着母亲从早到晚忙碌的身影,年幼的我还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母亲建材生意做了十年左右,一次体检出肺部吸入的粉尘太多,为了身体考虑,母亲不得不停掉生意。父母为了照顾在市区读书的我,全家搬到了市区生活。

无论母亲多么忙碌,对我和父亲的爱一点都不少。逢年过节,母亲总会烧上满满的一桌子美味佳肴,然后我们一家人一起庆祝。父母亲总会在我生日、“六一”节时给我买礼物,我们家中从来都不缺仪式感。偶尔,母亲累的时候也会埋怨父亲工作太忙帮不了她,但是她在行动上一直都非常支持父亲的工作,让父亲在工作中没有后顾之忧。那些年间父亲经常评上先进工作者,年年考核优秀,家中的书房堆放了父亲的荣誉证书。我参加工作后,父母亲都是一再的叮嘱我,工作一定要勤勉,要多干肯干,不要去计较个人的得失。他们不知道,一直以来在工作上,我一直将父亲作为我的榜样,生活中我一直将母亲作为我的榜样。

    记忆中,母亲一直以来都非常地能干,她每天忙于生意的同时,还可以把家庭照顾得井井有条。在家庭条件改善以后她和父亲还不忘帮衬一把相对困难的阿姨和舅舅们。逢年过节,她总会给阿姨和舅舅家的孩子们买这买那,替他们家庭未来作一些规划,替表哥表姐们找一起找工作。当然他们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非常孝顺,每次家里老人生病住院的时候,父亲每天都会雷打不动的去医院送上母亲亲手做的营养餐。平常日子里,他们每隔十天半个月就会去老家看望他们。对待身边的朋友他们也很贴心,小时候时常有叔叔伯伯们来家里做客,母亲总会热情的招待他们。

父母亲不善于言表,但是他们用一生的行动在教育我、激励我,他们一辈子都在努力奋斗着,从来没有埋怨自己的出身和环境,还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身边的人。让我知道想要改变唯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努力奋斗的人生才会充满无限精彩、无限可能!现在,我们的小家正在延续着这份爱与奋斗,希望生活永远向阳。

家风虽不语,润物细无声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学生党员  李雪和

走进我家的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面墙上悬挂的十字绣作品。那五个大字“家和万事兴”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我们家独特的家风。这幅刺绣已经陪伴我们家庭度过了十个春秋,见证了我们的欢笑与泪水,也见证了我们的团结与和谐。

这幅十字绣的由来颇具趣味。那是我小学时期的一时兴起,对十字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动手绣制了这幅作品。然而,兴趣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不久之后我便将它搁置一旁。幸运的是,我的母亲发现了它,她不忍看到这幅未完成的作品被遗忘在角落,便决定继续接手,坚持把这副十字绣完成。经过母亲的巧手,这幅十字绣终于焕发出新的光彩,被精心裱装后,挂在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

说来也奇怪,这幅十字绣自从挂在家里的客厅之后,仿佛有了神奇的力量。我慢慢发现,家里的争吵声减少了,家人说话的语气缓和了,声调降低了。每次“暴风雨”来临之前,总有人会抬头默默看一眼高高悬挂在客厅的十字绣,一场即将爆发的“家庭战役”就此熄火。慢慢的,我也有样学样,和长辈还有弟弟妹妹发生矛盾的时候,本来要脱口而出的“恶语”,在看到“家和万事兴”五个字后,被我碾碎在唇齿间了。我问母亲,这平平无奇的五个字,究竟是有怎么样的魔法,能让一家人如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母亲语重心长地说:“其实,这幅十字绣已经不仅仅是一副装饰画,更是一个家庭家风的体现。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和睦,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你要记住这个道理,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家庭和睦放在首位。”那是我第一次理解家风的含义。

我的名字中也带有一个“和”字,这并非巧合。幼儿园时期,我便听妈妈跟别人讲述给我起这个名字的缘由。她说:“家和万事兴,所以你的名字里带了一个‘和’字。”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家人对我未来的期许和祝愿,希望我能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茁壮成长。我的家庭虽然普通,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都说好的家风才能教育出来成功的孩子,从小我便耳濡目染,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家人之间总是互相尊重、关爱和支持,父母更是长期教导我要尊敬长辈、关爱弟妹、和睦相处,这些教诲如同一颗颗种子,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成为我成长的基石。

当然,我的成长过程中也经历过家庭的起起落落,但无论何时何地,家人都是我最坚实的后盾。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一家人和气最重要”,这不仅仅是家庭成员们的口头禅,更是他们经营家庭,处理矛盾的行为准则,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父母身体力行做表率也让我养成了开朗客观,遇事和气的性格。家人们总能在我遇到挫折时给予我鼓励和支持,在我迷茫时给予我指引和帮助,他们的爱如同阳光般温暖着我的心房,让我感受到了家的力量和温暖。

“家和万事兴”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谚语,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它告诉我们,只有家庭和睦、家人之间相互关爱和支持,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让家庭成为我们心灵的港湾和力量的源泉。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承这一家风,努力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为家庭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