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家风故事展播⑥勤俭节约仪有礼

来源:宣传部(统战部)  一审:朱春佳二审:金挺三审:朱海岳 创建部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发布时间:2024-10-16

编者按:家风连着党风政风,事关校风学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引导党员、干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以良好的家风带党风、促政风、正校风,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宁波城市职院师生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学校特别组织开展了“传中华美德 树城院新风”家风微故事分享活动,遴选出19篇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浙风十礼”的优良家风故事,现予学校官网滚动展播。

本期推出的家风故事主题为“勤俭节约仪有礼”,一起来看品味这些克勤克俭、有礼有节的家风故事。

勤俭持家

基础课教学部教师党员  张四清

什么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是家中前辈树立给后人的价值准则。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良好的家风形成不是靠说教,而是靠言行的引领。”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普通家庭,父母每天上班很忙。所以照顾我们兄弟姐妹六人的事情便落到姥姥身上。姥姥是一位传统的家庭妇女,虽然她没有读过什么书,但却告诉我们从小做人很通俗易懂的道理:勤俭持家。

因为我们兄妹姐弟六人需要读书,父母亲的工资收入,很难满足家庭的日常开销。为了补贴家用,姥姥就去集市捡一些别人丢掉不要的菜叶拿回家喂养一些鸡鸭,鸡鸭下的蛋给我们长身体补营养;到了春天,就去农田里挖一些野菜,做成很好的美味菜肴。姥姥说:持家要勤俭。

姥姥平时非常节俭,袜子破了,会缝补一下再穿,衣服袖子短了,她会把袖子再接一段,这样又可以穿了。我们那个年代,家家都不富裕,平时很少穿新衣,过年才会有新衣服穿,通常都是老大的衣服穿小了给下面的弟弟妹妹穿,每逢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穿着新衣服,我很羡慕。有一次妹妹哭着闹着也要妈妈买新衣服,姥姥却把哥哥穿小的衣服拿出来,在姥姥手中一番剪剪缝缝,裤口磨破的部分剪掉,膝盖磨破的部分用个布贴花补上……,一件“新衣服”就穿在了妹妹的身上。姥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好日子就要计划着过。

有一次妹妹在家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照得整个屋子亮堂堂的,姥姥说要学会节约,虽然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也不能铺张浪费,说吧随手关掉一盏灯。

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我们要勤俭节约,不随便浪费一度电、浪费一滴水、浪费一粒粮。

勤俭节约家风在,传统美德永传承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学生党员  夏琼蕊 

家风是一个家庭文化的体现,是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风像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

我对家风这个词深有感触。我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农民,父母也是普通的工薪阶层。爷爷奶奶一直以种粮为生,自打我有记忆以来,家里吃的大米饭都是爷爷奶奶和父母从播种到施肥照料再到收割,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那个时候,我对辛苦二字没有太多概念,因为年级小又是女孩子,更多时候我是作为一个旁边者,看他们劳动。记得小学课文上有这样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时候的我总觉得语文老师过于夸张,总爱用一些极尽渲染的词汇去描述这样的农业劳动,直到我因为经常剩饭,被爸爸妈妈拉去田里“劳动改造”。

我小时候有一个非常不好的饮食习惯,吃饭总要剩一口,经常不把碗里的米饭吃干净。每次家人催促,我都会说已经吃饱了,吃不下了。妈妈总问我:“一碗饭都吃了,最后一口就吃不下了?”我毫不在乎地回答:“一口饭而已,吃不完就扔掉好了。”仗着家人的宠爱,我从不把浪费粮食当回事情。可劳作了一辈子的爷爷深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终于有一天,他非常严厉地批评我随意剩饭的行为,坚决坐在我旁边,要求我把碗里的米饭全部吃干净,一粒也不剩。除此之外,每年到了播种的季节,他总是带我去田里一起插秧,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热难当,他经常拉着我下地干活。对于爷爷的严厉,我曾激烈地反抗过,但奇怪的是,向来疼爱我的奶奶和父母从不因此事为我说情。

就这样,我一次次体验着粮食从播种到收获的辛酸劳作,从最开始的抱怨不解,到渐渐沉浸其中,有时忙活一天回到家中,全身酸痛的我除了身体上的疲惫,也暗暗开始反思,原来“助禾日当午”不是夸张的写作手法,是实实在在的劳动纪实。后来,当我看到周围有人浪费粮食,从不以为然到出言制止,我慢慢地开始理解了家人对我严厉要求背后的深意。父母长辈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没有办法给予我在学业上的帮助,但是朴实的他们在我成长以来教会我如何勤俭节约,他们朴实勤劳的形象,对我成长之路和价值观的影响是比在任何课堂上都要生动的。从那以后,勤俭节约这四个字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不只是家风,更是我处事的行为准则。

2021年,袁隆平去世,举国悲痛。网上发起了吃光一碗饭纪念袁隆平爷爷的挑战,这件事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勤俭节约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风气,更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传统美德。生在物质富足的年代,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是幸运的,几乎没有为吃喝发过愁,也不曾体会过真正的艰苦劳动,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忘记了勤俭节约的家风传承,忘记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美好品质。

现在回顾起来,我非常感谢我的家庭,是家人们的言传身教让我学会了用正确、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劳动,崇尚节俭。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像是一盏指路灯,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会迷失方向,家风也是一种提醒,让我无论在贫穷还是富有的时候,都能饮水思源,不忘来时路。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有一种信仰和坚持,这种信仰和坚持就来源于家风。最后,我想说一句话:“家风是一种财富。”这种财富是无价的,它能够让我们受益一生,我要更加珍惜这份财富,将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家风的温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