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日报》:求内涵之真 务发展之实 创特色之新——访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曹屯裕教授

来源: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一审:二审:三审: 发布时间:2007-06-15

自去年以来,教育部先后提出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接着,省、市政府又相继召开了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吕祖善省长、盛昌黎副省长、毛光烈市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正当我市各高校认真传达、深入贯彻上述文件与会议精神之际,笔者走访了中国西部教育顾问、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曹屯裕教授。

笔者: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内涵建设。您能不能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曹:中国的高等教育于1998年后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浙江省为例,1998年,高等院校32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2.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8.96%,而到2006年底,我省有普通高校77所,在校生总数近7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宁波也不例外,2000年,在甬高校8所,在校生总数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4.3%,而到了2005年,在甬高校达到15所,在校生总数达到1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跃升到42%。具体到我们学院,先后抓住了从宁波大学剥离、与搬迁到高教园区南区两个机遇,学生数从2003年的2000余人发展到8300余人;专业数从17个增加到40个并涵盖了九个大类,实现了办学规模的跨越式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本来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在超常规发展之后,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把高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这理所当然,也必然会得到大家出自内心的认可。

笔者:既然如此,学校准备如何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内涵建设的要求?

曹:我们首先对过去三年多来所做的工作作了认真的回顾。值得欣慰的是:前几年虽然花了很多精力在狠抓外延发展,但对内涵建设并没有放弃,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集中体现在构建高职人才的培养模式上。

学校一开始独立办学就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根据这个理念,明确提出把具备“双高”即高素质、高技能,拥有“双证”即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一是根据行业要求,建立了职业学历教育加职业岗位培训的教学内容体系;二是突出高职特色,建立了“专业平台+行业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三是强调实践育人,建立了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形成了高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笔者:为了实施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

    曹:在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各项改革与建设的总题目下主要做了三篇文章。

    一是不断完善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在深入研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两次大幅度地修改了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而实践教学占总学时数的比例不得低于50%,而且必须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并在050607级教学计划中均得到了贯彻落实。

    二是要把实践教学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学校明确规定,凡是从第一课堂直接延伸到第二、三课堂的实践教学均作为必修学分;在第二课堂中获得的技能学分、创新学分与素质学分可以替代第一课堂的部分选修学分。通过学分互动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了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是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大力开展三大建设。以专业剖析为切入点,学校于2004年底对全校所有专业展开了剖析评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一一予以整改。2005年开始,启动了重点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材的 “三大建设”。至今,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已达11个,校级精品课程立项27项,校级优秀教材立项33项。其中,《中国旅游文化》、《电路基础》被列为省级精品课程,《展示设计》、《花卉学》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教材。2006年楼宇、物流专业分别以优与良的成绩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专家组的新专业评审。经过几年努力,已初步形成了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旅游、环境、艺术、商务、信息等类专业群。

笔者:在上述这些措施中,您认为最具特色的应该是哪一条?

曹:应该是建立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件事情经过了整整三年多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其中包括组织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两次到兄弟院校与相关企业考察、调查,三次在校内召开研讨会,才逐步建立起来的。我们从三个方面作了努力。

    一是加强为满足第一课堂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实训场所的建设。

    学校每年投入800万,共计2000多万元重建与新建一大批实验与实训场地,使其总数从几个发展到70余个。特别是建立了能够满足实训甚至考证需要的校内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立了楼宇、网络类专业实训基地;建立了动漫专业实训基地。从而使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条件大大得到了改善。

    二是进一步加强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

    1、把第一课堂的部分实践教学延伸到第二课堂以自主实践的方式完成;

    2、努力把学生的社团活动纳入专业教学的轨道。一年一度的学科竞赛月充分发挥了各学院的专业优势,并调动了广大同学参与社团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学院开展的“营销一条街”活动已成为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个品牌。

    3、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并在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在第四届“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国际学生设计竞赛”中,艺术学院学生获得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1项和国际评审奖4项,获奖额占全部奖项的半数以上;在浙江省“舜宇杯”第四届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信息学院代表队勇夺银奖。

    4、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培训与鉴定工作。与相关单位合作,全校共建立了21个国家级、省市级各类职业技能鉴定站、培训点。国际交流学院与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合作建立了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国际商务英语培训认证三个全国性考试培训中心;与人事部中国人才开发研究会合作开展国际商务单证员及外销员考试培训;商务学院于200410月成为首批宁波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负责营销师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考试工作。20062月,该院又被审定为“全国人事人才职业资格认证授权培训中心”。至此,该院可培训认证的项目已包括“国际商务单证员”、“跟单员”、“国际货运代理师”、“外贸营销师”、“物流管理师“、”营销师“、”商务秘书“等24个。

    随着参加考证考级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通过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国际交流学院于2006年共举办七期外贸类职业资格培训班,360余名学生参加培训,其中有三期通过率为100%。全校04级学生初次获证率就达到88%,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标准。

    三是努力把实践教学延伸到社会、拓展到企业。

    学校与近百家企事业单位有着良好的实训、实习等合作关系,先后建立了94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此同时,学校坚持体制与机制创新,先后与杭州真知景观技术培训有限公司、易斯戴投资有限公司、黄泰实业有限公司、石浦酒店管理发展有限公司洽谈并签约,分别共建园林类、涉外类、工科类、旅游类专业的实训基地。这4个完全由民间资本出资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成与使用,将进一步完善我校的校企合作“2+1教学模式。

    笔者:您能不能具体谈一谈校企合作“2+1教学模式的运作情况?

    曹:学校从独立设置一开始就对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2004年暑假,旅游专业率先把放羊式的自主实习改为有组织的顶岗实习,进而又把顶岗实习直接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并把旅游专业60名学生安排到上海四星级以上的七个酒店,开始实施校企合作“2+1教学模式。接着又有2个学院、7家企业,大约二百余名学生参与其中。

    校企合作教学作为第三课堂的主体迅速得到了推广,先后开办了金源班、开元班、浙仑海外班、华力班、威隆班、金网班、九龙班。06-07学年,共有5个学院与30家企业分别签定协议,使1029名学生走上了通过“2+1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之路,而且在实践中创造了多种模式,并涌现了如“工作室制”那样引起媒体高度关注并以《工作室育精英》、《工作室制让学生笑傲国际竞赛》等为题进行报道的典型案例。艺术学院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室中参与设计的优秀作品目前正在宁波美术馆展出,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好评,特别是“稻香村”、“食品添加剂”、“田园牧歌”等3件作品还入选了今年的中国食品博览会。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社会上也已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三年多来,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相继做了多次报道。其中包括:《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美术报》、《浙江日报》、《教育信息报》、《宁波日报》、《钱江晚报》、《东南商报》、《现代金报》、《宁波晚报》分别发表了《校企联合施行“2+1人才培养模式 宁波城市职院应用型人才成 “香饽饽”》、《“工作室”在高职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准就业训练的基地》、《校企合作打造 “零适用期”人才》、《导师设摊招生 学生自主选择宁波一高校创出全新实习制度》、《宁波学生试着做“老板”》、《联手天一阁 拓展学生实训平台》、《三个课堂联动造就现代服务人才》等文章,中国教育网、中国职业教育网、中国网、新浪网、新华网、中国宁波网、中华教育网、浙江在线、中国金融网、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等多家网站也分别进行了转载。

    笔者: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提供了哪些条件保障?

    曹:首先,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特别是培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不到三年时间内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从学校成立初的18%上升到33%,增加了15个百分点。另外还聘请了一批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名师名家作为我校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至此,我校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比较合理,而且很有发展潜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第二,人事制度改革。以岗位聘任为核心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始终坚持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并取得了下列主要成果:一是坚持身份与岗位相分离,即低职可以高聘、高职可以低聘,个别可以待聘、甚至不聘。二是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对不同岗位人员实行了分类管理。这一次竞聘上岗的结果使机关得到了精简、基层得到了加强、后勤实行了剥离。三是率先实行了“双岗位”聘任办法。使39名“双肩挑”干部与具有教师资格或条件的其他管理类人员进入教师岗位,同时有一部分教师进入管理岗位,这就使宝贵的教学资源不至于闲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缺编的矛盾。

    第三,实施校院两级管理。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试行,学校正式出台了“二级学院经费划分办法”。根据按生均、按师均、按教学标准课时划拨的原则,制定了校内岗位津贴与日常公用经费划分的具体办法。这个办法使各学院进一步拥有了对人、财、物的部分配置权与使用权。从而向校院两级管理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第四,重视平安校园建设。高度重视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平安校园”的创建。200412月召开的首届教代会的学校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创建平安、法制与和谐校园的目标;2005年又把它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校园建设目标;特别是20063月召开“平安校园”创建动员大会后,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创建“平安校园”的活动。去年12月,经市教育局、市综治办和市公安局组成的专家组的综合考评,以955分的高分顺利通过,获得了平安校园的称号。

笔者:除了人才培养,贵校在努力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上,还有哪些作为?

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打造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号召,经学校申报、专家评审,在首批五个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评选中,我校被评为“旅游会展”基地的主持单位,同时成为“经管经贸”与“金融保险”两个基地的参与建设单位。目前,各项工作正在顺利地开展之中。

    二是建立研究机构,推动产学研的逐步结合。

    几年来,学校还相继成立了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小企业会计、中小型企业管理与发展、计算机应用、网络通信、电子信息技术、景观设计、城市文化开发与教育、体育科学、高职英语教学、园林植物、城镇化建设等11个研究所,并在20051028召开的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动员大会上正式授牌。接着学校又与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成立了宁波市现代服务业研究所。随着这个研究所的成立,宁波市决策咨询课题:《加快宁波高端临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宁波引进外资银行的对策研究》、《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宁波会展业的机遇与对策研究》也随之而来。特别是艺术学院,最近以来出现了与企业合作共建研究所的良好态势,先后与浙江维新纺织有限公司、柏天装饰有限公司以及宁波市家具商会共同建立了维新纺织品研究所、城市艺术研究所和宁波家具设计研究所,加上原来适应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需要而成立的十个工作室,其设计方向几乎涵盖了宁波企业的多个设计领域。

    三是开展人才培训。

学校建立的职业资格鉴定站与培训点不仅为学生而且为社会承担了大量的培训任务。成教学院培训中心先后承担了三期暑假师资培训,三期由市政府组织的优秀农民上大学花卉苗木、农家乐两个项目的培训。特别是环境学院利用拥有林业行业职业鉴定站的优势为社会直接提供考证服务,不仅使1000余名受训人员分别获得了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类证书,而且成为2006年全国林业行业优秀鉴定站,该站负责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工作者,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四是送科技下乡。

环境学院胡仲义博士在奉化东岙村挂职期间,联合溪口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溪口农贸公司和当地农民成功申报了国家级课题《雷竹夏秋出笋技术研究与推广》,并获得20多万元的课题经费。预计通过推广这项新技术,溪口镇农民光雷笋一项一年就可以增收2000多万元。环境学院副院长祝志勇副教授在挂职期间为溪口镇申报了《金叶鸡爪槭的繁殖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的科研项目,获得3.5万元项目经费。目前,已在20亩土地上完成了嫁接工作,成活率达90%以上。

    笔者:城市学院独立办学时间并不长,为什么能够取得上述各方面的成功?

    曹:原因很多,但从自身发展的轨迹看,主要是由于以课题引领课题,以课题研究成果引领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建设的结果。具体地说,这几年来的课题研究在三个方面形成了体系。

    2005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重点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正式立项,以此为核心,对原来立项的课题进行了梳理并组织全校教师围绕该主课题进行了申报,统计结果共计11个项目、72个子课题,共同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体系。

    学校围绕旅游会展基地的建设,又组织了课题申报,获得宁波市教育局批准的共有6个项目,37个课题,其中25个由我校教师主持,从而构建了旅游会展类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研究体系。

    早在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体系的时候,涉及到实践教学的就有32项,占了将近一半。特别是通过研讨会有意识的推动,进一步构建了实践教学的研究体系,迄今为止已完成36篇,其中包括在《中国高等教育》发表的《以实践教学为主体 创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技术教育》发表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等文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研究成果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先后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市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这说明我校的教学研究已经从自发不断走向自觉,从而对教学改革与建设乃至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倾全校之力开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的群体性研究已逐渐成为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

    笔者:面对着高职教育从处延发展到内涵提升的重大转折,贵校将如何应对?

    曹:我想主要抓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统一认识。什么是发展?数量当然是发展,而质量则是更重要的发展。要达到数量、质量的科学发展,质量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学校在初具规模之后必须把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放到提高质量上来。因为只有求内涵之真,才能务发展之实,从而创特色之新。解决这个认识问题是前提。那么如何解决这个认识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再一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大讨论,真正解决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我们实践的问题。为此,我们已先后邀请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苏志刚院长以及与我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家们为全校教师开设了讲座。

    二是明确目标。除了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也非常重要。作为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毫无疑问高素质与高技能是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缺一不可。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同时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是理清思路。要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自然要做很多事情,其中包括:适应社会需要,逐步形成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根据企业需要,开展职业培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为广大毕业生造就更多的深造与就业渠道;重视过程监控,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与保障体系。但所有这些事情都必须服务于高素质与高技能这两个目标,也就是说,要把提高素质与培养能力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四是办出特色。《陋室铭》里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非常值得深思。我们从一起步就要树立起名牌意识,而且在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办学体制以及师资队伍几个方面狠下功夫。经过三年多来的努力尽管已初见成效,但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首先,专业建设要进一步形成特色。根据教育部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以重点专业为龙头,以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的要求,在已经形成旅游类、艺术类、环境类等专业群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涉外类人才的迫切需要,将着重培育以应用英语专业为龙头、5个涉外专业为支撑的涉外类专业群。今年,我们招收的600名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其中500名准备按国际商务英语、国际物流英语、外贸英语、旅游英语与英语翻译5个专业方向加以培养。

    第二,实践教学要进一步形成特色。经过几年来的努力,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已基本建立,与此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正如教育部的文件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因此,学校要求实验实训中心对现有的实验室进行改造与整合,使其具有实训功能;要求每一个专业必须在校内或校外建立1个实训基地和若干个实习基地;学校重点抓好与企业合作的工科类、旅游类、涉外类与环境类四大实训基地。

    第三,办学机制要进一步形成特色。国务院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公办高职院校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又进一步指出,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根据上述精神,学校将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决定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好电子产品生产流水线、浙仑海外旅行社城院分社;准备与企业合作开发鸭嘴山,建立园林园艺类生产性实训基地;打算通过协会、企业与学校三家合作,建立“中国城市标识与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研发中心”,引领艺术专业走向市场。

我们认为,依托企业建设好若干个既能为企业承担培训工作,又能为学校承担实训任务,集培训与实训功能于一身的民有民营的教学型基地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希望通过机制创新,使更多的企业能够更加深入的参与到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来。

    第四,师资队伍要进一步形成特色。为了完成上述各项工作,必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除了具备合理的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外,最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双师的资格特别是能力,因此,这个团队的组成必须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专职教师、二是兼职教师。就专职教师而言,一要改变这支队伍的成份,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二要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包括开展百名教师进企业的活动。就兼职教师而言,必须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而且形成实践技能课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当然,贯彻落实上述文件与会议的主要精神不能靠权宜之计,应该有更加长远的打算,所以学校专门拟定了“十一五”期间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笔者:您先后三次接受本报的访谈,如果把这些内容串起来能不能说这就是您的办学理念?

    曹:是的,这三次访谈的题目分别是《树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 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发挥优势 办出特色 为现代服务业打造人才培养基地》、《求内涵之真务发展之实 创特色之新》。这就是说:要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就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而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就必须努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而要打造好这个基地就必须在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上下功夫,并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之路。

两年前,我曾经说过,今天我仍然坚定地相信:只要全校上下步调一致,以“城市”命名的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一定能更好地为宁波——— 这个正在建设中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服务,为宁波的城市化服务,一定会打造成为宁波、浙东乃至长三角地区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

文章来源:《宁波日报》  2007615  A15  中国宁波网http://www.cnnb.com.cn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