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报》:学院“公司化” 究竟为哪般

来源: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一审:二审:三审: 发布时间:2009-05-06

每周一是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学院一个比较特殊的日子。说特殊,这是因为学院每周的执行经理会议在那天举行。同时,学院也会在橱窗栏里公布校内18个公司的绩效考核情况。一个二级学院为何诞生如此多的公司?企业化运作的那一套又是怎么进了高校的?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实地调查和采访。

院长就是董事长

在宁波城市职院,其实环境学院还有一个别称,那就是“卓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根据院方提供的组织架构图,该公司设有董事会、下设企业管理处等多个部门,其中环境学院院长兼任董事长,而学院团总支则被归入到企业管理处。学院里的各个班级则分别组建分公司,经理和执行经理一职分别由班主任、班长担任。所以,在2007级园艺技术专业1班的教室后墙上,记者又见到了“仁森园艺有限公司”等字样。据介绍,目前卓越集团下属有18个校内分公司和7个校外分公司,后者由外出实习的班级组建。与之相配套的是,每个分公司也有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像园野公司的口号就是“一切为了公司,为了公司的一切,团结一致,做到最好”,学生们会在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开课前大声诵读。

“我们最近还在考虑班级的资产注入事宜。”环境学院执行院长祝志勇是公司现任董事长,对于公司化运作那一套他较为娴熟。这是继学院活动招投标、学生和班级绩效考核后,该院推出的又一项新举措。按照他们的设想,今后凡因为旷课、违纪、管理不善等情况而导致分公司(班级)“破产”的,均可以向学院申请注资;至于申请能否获准,则要视分公司的整改或“重组”而定。记者了解到,每个分公司的新管理团队成立后,集团公司(环境学院)都会注资100万元(虚拟货币),其后视考核情况进行增减。像积极参加学院活动的学生可加2万元,而出现迟到、早退或旷操者每次扣0.5万元。“截至目前,钱最多的公司有110多万,最少的只有40多万。”祝志勇介绍说,虽然增减的只是数字,并不是真钱,但带给学生们的震动依然很大。

不做生意做素养

虽然环境学院的很多领导和教师都在卓越集团任职,但在他们给记者的名片上却都不约而同地“省略”了这一头衔。原因倒也不复杂,因为公司是模拟的。换句话说,除了组织架构、运行程序等都均为仿真外,公司没有主营业务,也没有资本投入和商业盈亏。因此有人戏称,这是个十足的“空壳”公司。但在院方看来,妙就妙在这里,成立公司他们做的不是生意而是素养。宁波城市职院党办/院办主任俞立军是环境学院“公司化”运作的始创者,从2005年谋划之初,他想的最多的也是如何与企业接轨而不是争利,“企业很看重大学毕业生的团队精神、执行力等,其实在校期间就可以培养。”2007年秋季,他下决心成立卓越集团,对学生进行基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职业素养养成训练,把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分解到日常行为规范中,帮学生提前进行体验。从此,卓越集团公司有了自己工作理念,那就是:“接轨企业,校园起步;金牌员工,励炼产生”。

于是,环境学院的学生比其他人多了一个“员工一日”守则,后者从起床、晨跑、吃饭、上课到睡觉都作了具体规定。“每天晚上8点,我们一部分人还要开公司例会,各抒己见为公司更好发展出谋划策。”创艺园艺有限公司执行经理陈琼告诉记者。这名大二女生坦言,当经理的经历让她增加了才干,也多了一份团队意识,“现在感觉班上43个人很团结,凝聚力特别强。”另外,环境学院还引入了“职业化素养养成训练”课程。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课程总共48个学时,2个学分,它与“公司化”运作相配套,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执行力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到日常管理中去,进而实现从控制型管理到教练型管理、从“主管”到“教练”的转变,“像杰出班组长核心管理技能技巧训练等,都是当前企业文化培训的重点,我们的学生提前进入了角色。”

是媚俗还是革新

其实,从环境学院“公司化”运作以来,也并非没有任何非议。有学者就担心,在学生群体中灌输企业文化,是一种庸俗化的实用主义,会导致学生过早地利用经济利益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优劣,使本来纯正的校园文化渗透出利益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哲学,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很不利;还有人担心,在校园大环境中,搞企业文化有点不伦不类,最终的结果可能会造成班级管理上的混乱。但在宁波城市职院,环境学院的这一变革之举却得到了“力挺”。像管理学院等二级学院推出了“校园秘书公司”等;最近,该校更是计划在全校范围内推广这一职业素养养成教育。

“每周两次到环境学院上课,总能直接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氛围。”国际交流学院教师陈岚如今已习惯了称班长为“执行经理”,喊学习委员为“技术部主管”。她注意到了学生们的精神风貌和一些细节,因而相信这一培养模式会有助学生成长和成才。要知道,每年高考招生时,环境学院的学生录取成绩或第一志愿报考率总是该校最低的。如今,他们却成了全校公认最有礼貌、守纪律和有团队意识的一群。在接受采访时,相关专家对此也予以了肯定。他们认为,为缩短从“校园人”转变为“企业人”的时间,一定要给学生营造仿真的企业文化环境,“当然也要同时兼顾校园文化,使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在校园中碰撞、和合,这样才能产生符合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文章来源:《教育信息报》 200955日 第二版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