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大漠,穿越文明——潘沁教授应邀参加新疆克里雅河流域环境和文化科考活动

来源:新闻网 一审:二审:三审: 发布时间:2018-11-13

  由新疆和田地委发起,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研究机构参与的新疆克里雅河流域环境和文化科考于2018年10月12日——11月10日从和田出发经于田沿着克里雅河流域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途经被称之为“最后的部落”至今仍然保留数千年前西域古代生活形态的达里雅布依族(1957年被石油勘探人员发现,1958年中国政府首次设乡),随驼队渐入大漠腹地,历时近一个月圆满完成科考任务,这是国内首次如此规模并徒步对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克里雅河流域的一项重要的环境和文化科考壮举,将载入中国科考史!

  我校艺术学院潘沁教授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主要就考古美学方面在本次科考活动中给予探索与指导。本次科考活动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教授、新疆考古学泰斗李肖为核心考古学、考古史、科技考古等考古团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前所长、首任中国自然博物馆馆长、中国南北极科考老队员李承森教授为首的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学科的环境科考团队。

  科考队伍21名成员随驼队徙步两百多公里,用脚步丈量并成功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挑战了生命的极限!途中对古代西域丝绸之路环境及文化进行认真的科学考察。据潘沁教授描述,枯燥、单调而泛味的大漠底下埋藏着的历史文明不时出现在脚下,数千多年前古人留下的遗迹仿若隔日,驼粪中未曾消化的粟米粒粒可见,为爱马精心梳理的小辫子遗落在驼圈油亮如初,筷子粗细的红色玛瑙管针孔大小的打孔技术今你惊叹。阳光下,时有暴露在沙漠表面的白骨发出的寒光使你寒颤,数十公里方圆唯独的一棵苍老的胡杨树被植物学家断代为两三千年,它历经了汉唐至今,目睹了世间所有的历史沧桑,活象一位深邃的哲人在大漠风沙中静默矗立,迎送着每一位路过的人。七十七峰骆驼长队伴着悦耳的骆铃声打破这沉寂已久的荒漠,过后留下一串串深深的脚印,而风沙很快便会将之抚平。这是人与自然的亲密对话,也是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无声碰撞。本次活动系统地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克里雅河流域环境和文化进行了考察,采集了大量的自然和文化标本,其中在早期克里雅河流域人类活动范围以及西域文化交流方面有了许多的重要新发现,填补了一些西域文明研究的空白,将对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古代西域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考察报告将于2019年上半年出来,届时将以不同形式进行发布。

  潘沁教授在此次科考中为团队发现了四个汉代(或汉代以前)的重要古墓葬,发现了一处古代冶炼青铜、烧造陶器的遗址,发现了多处古人生活并眷养生畜的遗址,采集到数十件包括织物、陶器、青铜残件、琉璃、玛瑙、玉石等物件,为团队贡献了重要的科考价值,得到了团队充分的肯定。这些成果都将一一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身份被记录到科考报告当中。此后,他将科考成果和经历感悟作梳理,并将之与学院师生分享。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