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山海甬乡随”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26名大学生在一个半月时间中,走遍浙江山区26个县31座村庄,通过调研访谈、实践体验等方式,重点围绕山海协作、产业振兴、助农电商等展开调研,并以自己的专业特长助力乡村振兴。
出发前,指导教师张慧针对村庄调研的各项环节给大学生们开展培训。内容包括村庄资料搜集、采访联系人匹配、采访大纲撰写、拍摄器材使用等调研技巧,提出大学生们要带着问题去调研,避免“不做了解即下乡,不做准备即访谈,不做思考即提问”。实践团认真接受了培训。
实践团团员参观纪念馆。
冒着酷暑,大学生们深入走访调研夹路畈村、坑根村、金星村等31个典型共富乡村,与这些村的村支书或乡村CEO等人物进行了深入对话和交流。在浙江省的青山绿水间,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们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记录下一个个村庄的蜕变故事。
其中,有旅游带动型村庄——坑根村。坐落于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云和梯田腹地的坑根村,以其独特的石寨建筑和丰富的明清古建筑群闻名。村支书带领村民们改善了交通和卫生环境,吸引了大量游客。农家乐和民宿经济的兴起,不仅保留了古朴的村庄风格,还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色农业产品如老茶和毛竹,也随着旅游业的繁荣而远销外地。
听村支书介绍村庄基本情况。
坐落于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的山口村作为青田石雕的发源地,拥有千年的建村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村庄一直注重保护和传承石雕文化,积极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思维,推动石雕产业向数字化、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石雕艺术品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将石雕产业与其他经济活动相结合,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通过走访调研,大家详细了解了31个村庄的基本情况、人口结构、地理位置、经济结构等,并重点探讨了乡村的变迁、主导产业、发展亮点,也发现了许多地方特色和资源,如特有的农产品、传统手工艺、优美的自然景观等。
同时,团队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农业产业链不完善、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在我们学院,助农直播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使命。要想真正助力乡村振兴,就必须将先进的科技与理念带入乡村中去,而直播正是一个极佳的载体。” 团队负责人龚俐颖同学深有感触地表示。为此,实践团成员与乡村负责人共同探讨直播带货等新型助农手段的合作机遇,为下一步校地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访谈。
据悉,实践团通过详细的访谈和实地考察,收集了数十小时的采访视频、五百余张实地照片及超过3万字的采访稿件在内的丰富资料。这些资料全面记录了乡村的基本情况、主导产业、发展亮点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后续乡村合作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支撑。
在调研的基础上,实践团队还进驻奉化区大堰镇湖边桥村,以实际行动赋能当地乡村振兴。根据该村产业特色与地理优势,为乡村量身打造“一村一品三业四线”产业振兴方案,通过打造乡村品牌,激活当地旅游业、手工业、种植业,开发技术培训线、质量标准线、营销推广线、售后服务线多条线业务,挖掘旅游生产要素,打造“红绿”金花双绽放,为乡村产品设计形象IP ,制作品牌包装,构建营销策略等一站式策划。村党支部书记王安君说:“我们很高兴能有宁波当地的高校入驻乡村,帮助我们从更加专业的角度针对乡村的产业发展、规划设计、IP打造等各个方面,建言献策,团队提出的方案也很好地契合了我们村的发展需求,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增添了不少创新色彩。”
该校商学院院长胡坚达表示,“山海甬乡随”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实践机会,也为当地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学院把课堂搬到田野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守好“魂脉”和“根脉”,为广袤的浙江乡村大地培育留得住、靠得住、信得过的“新农人”队伍,与田野相连,与泥土相伴,让农耕文明和现代生活交相辉映,为乡村振兴贡献职教力量。
来源:宁波日报《甬派》新闻客户端2024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