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下午,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人民网联合举办“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我校教师及来自240个班级的9166名学生和全国的高校师生一起通过人民网教育频道、人民网人民智云客户端、咪咕视频客户端等同步收看直播。
“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上,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教授立足抗击疫情的具体实践,引导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认识;中国人民大学秦宣教授聚焦“疫情大考告诉我们什么?”,分析了抗疫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教授分享了我国历史上防疫斗争中体现的历史经验和智慧;中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秀军教授深情讲述了这场疫情中勇敢逆行的年轻风景,引导大学生担当历史使命。
本次课程引发了全校师生的强烈共鸣和热烈讨论。党委书记周国明认为,今天下午的“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上,四位教授分别结合四门思政必修课,结合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为大学生解读了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分析了抗疫过程中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善于用好疫情防控的“活现实”“活理论”,用丰富、鲜活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认识,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自信,总结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化危机为转机的历史经验和智慧,用实际行动将青春梦想扎根祖国的广袤大地,从而真正让课堂有温度、有感触、有质量。要推进专业课和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全体教师要按照“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做到引路有方、引路有招、引路有效,通过知识传授和育人的深度融合,全过程循序渐进,化“有意识”为“潜意识”,从而真正让课堂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
思政部/基础部主任刘玲认为,这堂“大课”的德育价值很高。一方面,是将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优势转化为支持防疫斗争的强大力量。通过名师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到举国战“疫”下的制度优势、守望相助背后的民族精神、加强国际防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勇担青春责任的蝶变力量。经过名师示范,引导思政理论课教师继续加强“六个方面素养”锤炼,提高综合素养、理论水平和育人质量。另一方面,以时代大课引领时代新人成长。党的十九大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与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并列为三大攻坚战,并且放在三大攻坚战的首位。各类风险防疫是风险社会中不可回避的,青年大学生要注重“事上磨炼”,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奋斗中。思政理论课青年教师籍洪亮表示,思政理论课课堂上要因事而化,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讲好抗“疫”故事,传递好抗“疫”声音,从“知情意行”层面打造工艺精美、配方精良的思政理论课。一是知“疫”情。讲清楚国内、国际的“疫”情形势,讲清楚党和政府抗“疫”的政策规定。二是厚植爱国情。通过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院士、社区干部等故事,激发学生爱国情,厚植家国情怀。三是坚定战“疫”的信心与意志。用数据、事实说理,用历史战“疫”经验坚定信心,用全国人民的团结精神、奉献精神等中国精神坚定战胜“疫”情的决心。四是引导大学生做规则的捍卫者、做网络正能量的引领者,做抗“疫”工作的参与者。
商学院党总支书记叶海玲认为,面对疫情,高校基层党组织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传播正能量,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坚定信仰,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共患难。充分把握新形势、瞄准新问题、运用新技术、推进新举措,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从而凝聚起师生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大力宣传师生在防控和教学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树立榜样,弘扬正能量。鼓励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做好表率、勇于承担职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宁波市高校优秀“课程思政”教师商学院农晓丹、国际学院/TAFE学院熊素娟表示,要切实守好自己的“责任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同向同行,把疫情防控和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抗击疫情的素材转化为教学资源。《报关业务》课要融合海关及关务行业抗疫的鲜活素材,将海关及关务人员忠于职责、乐于奉献、不怕吃苦的职业精神融于课堂教学,培养勇于承担使命和职责的未来关务人以及合格的民族复兴接棒人。《英语阅读》课要鼓励学生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人民战“疫”故事,展示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有效做法,将爱国教育、责任教育、生命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切实上好疫情下的“人生大课”。
班主任和辅导员组织全校学生观看了这堂“大课”。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辅导员张林伟表示,听了今天的课,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要做好同学们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旅游学院18旅游(宋城)A班班主任赵颖雯表示,关爱学生,关注疫情是每一位班主任的职责和担当。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爱国是最大的担当,要积极参与时代事件,完成青春“蝶变”,做热血奉献的青年一代。
广大学生围绕战“疫”里的最美青春“蝶变”纷纷展开讨论。艺术学院17数媒A班学生王绣秀表示,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党员,要把这次“大课”中所学所得转化为为伟大祖国努力工作的动力,把抗疫中涌现出来的伟大奉献精神作为自己走上职场的指南针。景观生态学院18建工A2班学生杨定锟说:“听完‘大课’后,深深认识到自己的祖国是多么的强大团结!在疫情期间,我们虽然不能亲临主战场,但我们能够坚持在家,不给社会添乱,这也是我们的担当。”财会金融学院18云财务B班施泽楠表示,听完“大课”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不少90后、00后选择“逆行”,奔赴战“疫”一线,彰显了一往无前的青春力量。如果不能在一线做勇猛的战士,也要坚持“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做一个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青年人。
疫情发生以来,我校不少学生投入到战“疫”第一线开展志愿者活动。国际学院/TAFE学院18中澳计算机A1班张淑文配合村委在村口进行通行人员检查、询问、登记,站好基层一线防疫岗位,保证村民的人身安全。商学院19物流专业社招班陈国荣说:“我虽然已不是青年,但我是一名党员,关键时候要冲得上去。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主动回到老家做志愿者,为疫情防控尽了绵薄之力。在疫情面前,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千千万万人汇聚起来,就能形成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合力。”
我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学习社社长朱煜莹表示,这次“大课”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体现了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抗击疫情的重要指示精神传达给每一位同学,凝聚起大家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