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是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的最后一天,下午13:30,钟晨洋安排完从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到宁波国际会议中心的发车班次后,终于有时间用午餐了,他手边的笔记本早已卷起毛边,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个展馆的来宾用车需求。
这个来自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中澳会计专业的大三学生,已在这个国家级展会上开展接待联络志愿服务超过50小时了,和他一起在各个岗位上服务的82名同学一样没闲着,他们把专注力都放在展会来宾上,内心秉持口诀——“眼到、口到、身到、意到、微笑到”,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小欢喜”。
“相约宁波,来了就欢喜。”在钟晨洋看来,“小欢喜”不仅体现着宁波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胸怀,更代表着宁波青年近悦远来、友爱互助的形象,“要用心守护”。他至今感到庆幸,在宁波城市职院读书的三年里,有两次参加了“中东欧”,是这个“家门口的展会”点亮了他的志愿服务梦。
两年前,钟晨洋还是一名团总支干事的时候,就喜欢上了志愿服务,“我在学工办见过学长学姐们曾经服务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的资料,看到他们在会展中心能直接与外国友人对话服务,真的很羡慕。”
2023年5月,第三届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如约而来,组委会面向全市高校招募青年志愿者,经过层层筛选,钟晨洋所在的国际学院有86名翻译志愿者脱颖而出,而他却“未被选中”,就在他感到遗憾时,刚好有位志愿者因为身体原因临时“退了下来”,钟晨洋听到消息后,第一时间站了出来“请求补位”,被准许后,这个似乎与“晨光”和“洋气”有缘的小伙子火速赶到会场,“快乐地当了一天的‘跑小二’”。虽然当时已经不能被组委会列入正式志愿者名单,但钟晨洋至今感恩这次机会,他说“在那里得到的经历一生受用”。活动后,带队老师帮他申请了一件蓝色志愿者服作为纪念,钟晨洋收藏起来不敢穿出去,他的心里藏着一个梦:将来有一天定要穿上“准志愿者服”,成为一名真正的“中东欧”志愿者。
他不断练习口语,加入了学院“红译林”跨文化志愿服务团队,走访企业,开展调研,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他以《探索古建筑的奥秘》为题,建立匠心职教公益课堂,走进塘溪镇中心小学,用双语宣讲宁波天一阁、保国寺、河姆渡遗址等城市古建筑文化,他在学校举办的“新脚注”国际综合艺术展上担任跨文化交流志愿者,全程接送、陪伴两名外国艺术家,推动中华文化艺术“走出去”。
身边的老师也成了他的圆梦师。宁波市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的韩瑶老师亲历了每届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每次她都来到学校为志愿者们培训辅导,他对这个尽责的小伙子印象深刻,亲手把《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实务》秘笈传给了他。学院团总支书记为了提高他的带队能力,专程带着他和几个志愿者到天一阁、南塘老街、宁波城市展览馆等社会大课堂中感知城市的温度,“与城市同行。”
如今,两年时间过去,钟晨洋早已是志愿服务时长超过300小时的校级“三星级志愿者”,而他也再次登上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的舞台,穿上橙色的志愿者服,成为学校82名“小欢喜”队的队长。在他的鼓励下,“小欢喜”许曼变身酒店的“现场翻译NPC”,“小欢喜”林姿含笑着教外国展商念“阿拉宁波欢迎侬!”,“小欢喜”刘彤彤在接驳车上用英语讲着明代的宁波港与中东欧贸易往来的故事,竟还感染波兰展商“想重走一遍海上丝绸之路”。
“这是学院‘红译林’跨文化志愿服务队培养的缩影。”宁波城市职院国际学院党总支书记郑惠敏介绍,这支志愿服务团队应中东欧国家博览会而生,“红译”的意思是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林”是指青年志愿者森林,从2019年至2025年,学校已连续志愿服务了4届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每届都有80余名“红译林”志愿者奔向广阔的舞台开展对外志愿服务,“学院希望他们更好地用一技之长点亮城市,造福社会。”
尽管“中东欧”每两年一届,但“红译林”志愿服务队却要年年换届,永远接续下去。钟晨洋坦言,这次“中东欧”回来,他就要把接力棒传给下一人了,前不久,他已通过专升本考试被浙江万里学院金融学专业录取,“马上就要毕业了”。尽管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但他决心将“小欢喜”的服务足迹延伸至宁波各个角落,因为在他的心里,“小欢喜”的情结永不褪色,“我们站立的地方,就是宁波;我们微笑的瞬间,便是中国。”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2025年5月27日
链接:https://zhijiao.eol.cn/detail/2025/05/27/1748309886_25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