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总结报告

来源: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一审:二审:三审: 发布时间:2020-10-29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总结报告

学校名称: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类别:

t高职 □中职

所属批次:

t第一批 □第二批 □第三批

所在省份:

浙江

填 报 人:

任国灿

职    务:

图书信息中心主任

联系电话:

13566569671

中央电化教育馆制

0一八年九月四日

一、 实验任务整体完成情况

1.年度工作报告、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及评审情况

报告名称

提交情况

评审结果

如果未提交报告,请说明原因

年度工作报告

t提交   □未提交

t通过  □不通过

 

中期建设报告

t提交   □未提交

t通过  □复审

 

2.综述学校项目建设的总体进展与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应用驱动,统筹规划,融合创新,突出特色”的建设原则,在实验校申报书的基础上,制定“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项目”工作方案,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以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为重点突破口,将申报书中的7项重点建设任务分解为43项工作内容,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逐一落实责任部门,分建设完善数字校园基础(201603—09月)、整合升级数字校园应用服务(201610—201712月)、项目总结与推广(20181—12月)三个阶段逐步推进。目前,预期建设目标均已基本完成,重点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如表1所示。

1 实验校重点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序号

重点任务

完成情况

1

完善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应用体系

完成多校区网络的全面融合,网络总出口带宽达8G,全校有线网络信息点近14000个,无线AP增至2200多个,实现了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扩容改造了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建成两套服务云平台,三大业务集群,100多台虚拟服务器,存储总容量近100TB

2

深化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

将“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作为重点探索与实践任务,加强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技能考核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相继发布《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工作方案》、《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按照“启蒙、准备、试点、实施、应用”五阶段递进式推进。

3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通升级

升级改造宁波校企通网站主页(WWW.SEL66.COM)和优化移动端“实习通”3.0升级版,合作开发部署了“毕业实习管理云平台系统”,并逐步将校企通平台向云端迁移。

4

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实现了人事、科研、财务、教务、学工等部门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建设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多个业务系统统一认证、数据对接;完成统一信息门户建设;移动校园门户正在上线测试。

5

学生事务服务中心

学生网上办事大厅已正式上线启用,首批实施学生请假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学生勤工助学申请、学生社区物业投诉与建议、文明寝室申请、集体外出活动审批、社区物业学期满意度测评、社区干部选聘、心理咨询预约、学生宿舍退宿、寝室入住申请、学生宿舍调整审批等17个线上办事项目。 

6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应用

已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共建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校园。

7

仿真实训系统环境建设

正在建设智慧旅游实训室,项目引入先进的以软件管理为主的自动化管理模式,融入行业最新技术和真实数据,为学生提供更贴近旅游行业发展实际的实践教学条件。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学校在2016年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的“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验校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协调实验校项目建设的推进。为更好地推进和落实学校信息化建设,完成智慧校园“十三五”规划前三年的建设,结合实验校建设任务,学校制定了《“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项目”工作方案》,并在建设过程中,及时根据《网络安全法》、《教育信息化2.0》、《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实施计划》等国家相关法规和重大信息化战略的要求,不断完善实验校工作方案和建设任务。学校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规范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建立了实验校项目建设工作体系,明确部门、单位职责,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明确分管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联络员(包括业务系统管理员),由部门分管领导协调,联络员具体负责业务系统项目实施的具体联络工作,配合完成本单位、部门的前期调研、需求分析和部署实施,以及网络信息安全等工作。图书信息中心和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形成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合力,从人、财、物等多方面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实验校建设预算总经费为2000万元,实行专款专用管理责任制,另外安排专项经费为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提供经费支持,并要求学院从各类专业(群)建设和资源库建设等教学建设经费中,给予经费配套。

学校一是以校园网络和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整体硬件核心。扩充出口带宽,建设校园全覆盖,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和各类专网融合的校园网络;扩容改造数据中心,使其成为基于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的学校计算、交换和存储中心。二是根据学校现代服务业特色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升级改造校际、校企之间教学协同,双向实时互动的智慧教室;建设数字化技能教室、大场景虚拟仿真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并通过教育技术服务中心建设,为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优质的信息技术服务。三是通过融合创新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智慧育人。升级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功能,将其作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支撑平台,进一步完善网络学习空间功能,创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模式,提升网络学习空间利用率。

为了落实“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重点建设任务,学校在多项全国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系统研究以及将近三年在线课程校内应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启蒙、准备、试点、实施、应用”五阶段递进式的工作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五阶段递进式的工作机制示意图

从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共识、教师的理念入手,通过启蒙实现思想理念的全员高度统一;作为顶层设计,制定《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工作方案方案》,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出台相应制度政策,配置相关的技术团队,建设相应的技术支持、支撑平台和教学应用环境、设施。学校将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作为重点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发布《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工作方案》文件,按照五阶段递进式推进该项工作,不断深入推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通过项目引领,试点培育,发挥案例示范引领作用,积累经验;由点到面,构建有效推进“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工作机制;由内而外,参与省市联盟,融入全国性开放平台,共建共享、辐射增效。在推进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工作中,学校还制定了《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项目管理办法》,由小到大、由简及繁,微课堂、微课开发聚焦O2O混合式课堂创新,混合教学、翻转课堂设计与开发聚焦在线课程建设,在线课程开发聚焦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专业核心在线课程课程群聚焦专业群核心课程建设,专业选修及公共选修在线课程课程聚焦学校的“分类培养模式”和“学生现代服务业职业素养提升”。以小积大,从课堂、课程、专业、专业群四个维度,培育引导、分层实施、循序推进,集聚优势,实现优质在线课程资源的共享与推广,详细实施路线如图2所示。

 

2  四维度的内容建设体系

三、总结学校项目实施三年以来在信息化模式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效

1.数字校园建设助推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发展

我校坚持机制创新和需求驱动,把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作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基础和战略支撑,2014年开始全面启动实施“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工作”,被学校党委列为未来3-5年学校的重点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在实验校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推进设计了工作方案、制定了管理办法、明确了实施细则,使信息技术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信息化创新应用工作逐渐成为学校办学的新特色、新亮点。经过三年来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兼具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建设思路和“五递进、四维度、三服务”模式,如图3所示。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由简及繁分阶段递进式推进教学形态信息化的工作机制、以小及大从点到面渐进式教学形态信息化内容开发路径、由校内及社会同心圆式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共享服务形式,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如何开创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工作,如何开发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征的在线教育资源,如何充分发挥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人才培养价值和社会效益。

 

3  “五递进、四维度、三服务”模式图

2.实施成效

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管理理念变革、以模式创新推动教学育人效果提升是新时期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我校通过推进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工作,创新高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课堂生态,普及在线学习、翻转课堂、混合教学、自助式、辅助式等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如何管理和推进教学形态信息化,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学生如何改进学习模式,如何评价和保障在线学习质量,如何可持续辐射应用信息化建设成果等问题。

2.1按照“以点带面”的工作模式,大力推进教学形态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通过教学形态创新,构建课前、中、后紧密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与泛在学习的生态,改善教与学的关系,提高课堂学生的“抬头率”、“参与度”和“成就感”,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信息化改变课堂形态如图4所示。

4 信息化改变课堂形态通过培育一批混合式教学、在线课程等典型案例,“以点带面”构建师生信息化教学生态。制定、修订教师工作量认定制度、在线课程学分认定制度、职称评审制度、教学奖励激励制度,明晰信息化创新应用的建设、应用和管理机制,健全信息化创新应用的质量保证体系,以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优化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模式。

 

2017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结果,我校颜晨阳老师负责的《Linux系统管理》名列其中,这是国家层面首次认定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全国共有490门课程,其中高职院校仅认定22门。目前我校啊已立项校级在线开放课程58门,有1门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0门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学堂在线”等全国性平台开课,有3门课程被列为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8门课程被列为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累计为20万人次的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的在线课程服务。 

2.2按照“三服务”的目标要求,全力推进在线资源的有效应用

借助于必修课、分类培养选修课、人文素养通识公共选修课三类课程的在线课程建设,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课的教学有效性;助推学生在达到本专业学习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在线学习完成升学辅导、专业辅修、创业创新、高等级证书考证,实现“分类培养、多样成才”;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协同爱课程中国职教MOOC、学堂在线、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浙江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联盟等第三方平台,共建共享在线开放课程,得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兄弟院校的高度评价。其中,我校在“爱课程”平台开设的在线课程情况如图5所示。

 

5  我校在教育部“爱课程”平台开设的课程

2.3按照理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探索和解决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的研究

2016年以来,学校立项市级以上信息化教学创新应用领域研究项目40多项,发表研究论文70多篇,其中核心论文18篇。通过项目、课题及相关论文,从专业资源库、课程开发、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师资队伍、质量评价、保障条件等方面,系统探索和研究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共获得省级以上教育技术相关成果58项,为该项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其中,我校傅远柏等老师的《好导游是怎样炼成的》荣获2016年浙江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成果评比一等奖,我校多次荣获优秀组织奖。

2.4按照实践应用的需求,创设信息化教学的软硬件环境

借助于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项目升级了数字化校园平台,改善了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了无线全覆盖;建成了校本慕课平台、“学习通”、“雨课堂”、“蓝墨云”、“智慧职教”等课堂教学创新信息化平台;建成了教育技术支持中心,并成为宁波市慕课联盟技术支持中心;进行教室的现代化改造;制定启动了青年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工程;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了学生学习信息化素养教育计划。数字化校园平台、在线课程资源平台、教育技术中心、现代化智慧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如图6所示。

 
 
6 软硬件环境

20176月,教育部职成教司公布了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典型案例,我校的“创新信息化运维工作 变革教学模式”入选;2018112日,学校顺利通过实验校中期验收,被中央电教馆正式授予“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称号。

四、提炼和总结学校项目建设的示范引领及推广价值

2015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以来,我校高标准建设各种信息系统平台,大力促进各项数据资源的优化与共享,稳步推进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一是注重统筹协同。成立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项目推进;制定工作方案,出台配套文件;成立咨询专家组,进行指导论证。二是注重资源保障。建立校院两级工作体系,明确部门职责,成立专、兼职工作队伍;安排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经费,实行专款专用管理责任制;确保重要建设项目即符合需求,又有一定的超前性。三是注重融合应用。把“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确定为学校三项重点工作之一,先后制定多个文件,使信息技术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中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四是注重服务师生。重点抓好与教师、学生教育、学习、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管理、服务等系统建设与应用推广。通过长期研究、探索与实践,我校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在省内外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信息化推动“以学为中心”氛围形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现在“基本型”基础上,完成“升本型”“复合型”“技师型”“创业创新型”和“国际化型”等“提升型”分类培养目标比例超过毕业生的“50%”,升学比例近三年保持全省高职院校前三名,学生技能竞赛水平提升明显,全国高职院校并列前30名,浙江省并列第10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逐年提高,学评教平均分从2015学年的87.4提高到2017学年的89.1,学生学习效果评估从2015学年的85.4提高到2017学年的93.2,课程考试不及格比例明显下降。

2.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工作实施,教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形态,信息化教学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近五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首届浙江省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数量和质量都位居全省高职首位;2015-2017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比赛获奖数全国排名第5,浙江第1;近三年浙江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成果评比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组织奖;近三年,全国微课教学比赛获奖5项,浙江省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

3.省市教学信息化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学校先后被推选为省、市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全省仅有三所高职院校,宁波市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在线课程被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西安欧亚学院、呼伦贝尔学院等兄弟院校引进使用; 20172018年成为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单位,负责大赛的培训和国赛的选拔;20186月,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发展中心落户我校,协助教育厅组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规划及年度培训计划的实施。

4.在线开放课程受益面大,示范辐射效果强

学校有30门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职教频道”、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和省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线,受益面20余万人次。产生全国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全国22所高职院校之一)、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市级高校慕课联盟课程18门,质量和数量均全国、省市高职院校领先。学校先后荣获教育部在线教育奖励基金“优秀项目奖”、智慧教学试点项目和“智慧教学之星”;获中国高教学会“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案例”奖2项;工作案例入选教育部首批实验校建设“典型案例”,部分案例荣誉证书见图7。浙江教育报先后以《抢滩高职慕课 力促教学创新——宁波城市职院教学形态信息化建设走笔》、《宁波城职院:信息化改造课堂生态》为题报道我校的教学信息化创新应用工作;光明网、中国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我校在线课程的建设应用情况。学校受邀在亚洲教育资源展、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年会、中国高校智慧教学示范项目研讨会、浙江省和宁波高校在线课程联盟研讨会上做专题报告和经验交流12次;多名老师成为信息化教学达人,应邀15次到兄弟院校作经验交流专题报告,取得良好赞誉,得到兄弟院校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7  实验校典型案例、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优秀案例

五、简要介绍学校今后的信息化建设思路

今后,学校将结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浙江省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实施计划》等文件要求,在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两方面水平的同步提高。要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推动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迈进,以智慧化引领学院现代化发展,为学院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职名校提供信息化支撑和保障。

1.加快部署IPv6,解决IP地址紧缺状,保障网络安全

学校将积极与教育、经信、运营商等单位沟通协调,落实本单位IPV6部署工作,对IPv6地址、路由、认证计费、行为审计等进行规划设计,争取到2019年底,分网络功能设计、网络安全设计和网站改造设计三个阶段完成校园网升级改造,实现门户网站支持IPV6访问。

2.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信息化管理平台,助力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发展

在今后3年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指南,继续完善智慧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信息化支撑。计划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建设数据采集中心。将数字校园业务系统建设过程中缺失的、不全面的数据规整统一为一个数据采集入口,采用通用的标准与规范,共享通用的数据源。将学校现有的数据中心中的数据、需要填写的状态数据、可实时采集的过程数据、历史结果数据等各类数据,均通过数据采集中心汇聚。二是完善校本数据库。校本数据库是从系统中收集、处理和存储各类数据,形成主数据库,并为全校提供信息共享服务的平台,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反映当前数据详细的数据集合。校本数据库具有操作型数据及决策型数据共有的特点,即细节化,分散化、综合化,集成化的特点。三是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平台。基于校本数据库中的全量数据,可以成为每年需要上报的数据原始数据来源,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信息化支撑平台,更好的为诊断与改进提供数据的支撑,加强过程管理。逐步实施“过程采集”和“实时采集”,确保数据及时、真实、准确,注重状态数据的深度应用,实现与学校各类数据平台(报表)的数据共享和全方位比较,保证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推进与数据的实时化同步、与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同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