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校推荐补充材料

来源: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一审:二审:三审: 发布时间:2020-10-29

    

示范校推荐补充材料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一、实验任务整体完成情况

2015年被列为首批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验校后,学校高度重视,特制定了“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项目”工作方案(宁城院政〔2016〕50号),并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领导小组决策、专家组论证、主管部门推进、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以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为重点突破口,将申报书中的8项重点建设任务分解为43项工作内容,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逐一落实,分建设完善数字校园基础(2016年03月—09月)、整合升级数字校园应用服务(2016年10月—2017年12月)、项目总结与推广(2018年1月—12月)三个阶段逐步推进。目前,预期目标已建设完成,各阶段报告均按时提交,并已全部通过审核。我校《创新信息化运维工作  变革教学模式》入选教育部职成司发布的首批实验校典型案例,于2018年1月获得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授牌,同年12月底,经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专家审核评估,我校顺利通过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总结评审。

报告名称

提交情况

审核结果

优秀案例

年度工作报告

R提交   □未提交

R通过  □不通过

入选教育部职成司首批实验校典型案例

中期建设报告

R提交   □未提交

R通过  □不通过

 

总结报告

R提交   □未提交

R通过  □不通过

 

2019年至今,我校主动适应“互联网+教学”发展需求,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为准则,在实验校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以智慧化引领学院现代化发展,实现教育过程、服务过程、管理决策的全面信息化,为我校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职名校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和保障。

(一)继续完善智慧教学平台

为使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根据学校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专业结构体系,继续打造现代化教室1现代化教室、互动体验室、大场景虚拟仿真实训室如图2旅游虚拟仿真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积极探索综合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安全、经济、离线的操作技能训练、考核和鉴定(如图3汽修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积极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满足在线学习需要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打造3D全景慕课。基于移动互联网,利用视频技术、传感技术等搭建实时远程视频互动教学系统再现真实操作环境,实现远程会议,远程互动实训教学,实现高端培训、会议、论坛的同步教学与互动,以及与企业、外场的实时视频教学与互动,中外合作专业可通过外方课程的实时视频,实现同步教学与互动。升级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功能,完善网络学习空间功能,进一步提升网络学习空间利用率。

 
 
1:现代化教室

 

 
 
2:旅游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室

 
 
3:汽修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二)升级改造智慧服务平台

在原有数字校园三大平台基础上,升级体现学校特色、功能强大的统一信息门户,提供一站式业务系统访问与使用服务,为不同对象推送指定的事务信息。统一信息门户累计登录超158万人次,日均访问量6520人次。改造离散的业务系统为校务服务网(如图4),整合包括教务系统、学工系统、迎新离校、招生就业、宿舍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办公自动化、校园一卡通等业务系统,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的校园服务。校务服务网上线服务122个,2020学年第一学期正式开始运行以来,服务师生超17659人次,办结率超97%。

 

4:校务服务网

(三)创新打造智慧管理平台

在数据中心建设基础上,继续推进全量数据中心建设。构建包含基础主数据与业务数据、过程性数据的全量数据架构与数据治理平台,实现精细化、全面化的数据管理,实现多系统间数据共享。将数据处理作业分类管理,分布运行提升管理效率,减少问题排查时间,从多场景多维度进行动态分析,定期发布数据分析预警。整合现有资源,融合校园管理流程,按照“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维度,建设集数据信息采集、数据治理、数据分析、数据画像、数据监测及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管理平台,按照“事前、事中、事后”三步骤,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记录、跟踪各类数据与流程,监督和反馈学校党政工作要点分解的各类目标任务完成进度,实时动态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和治理水平。

二、教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模式取得的成效

2019来,我校在实验校典型案例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实践,逐渐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以现代化教学环境和优质教学资源为基础,以课堂教学形态和教学方法手段创新为突破,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为抓手,以智慧管理支撑平台为驱动,以制度创新和队伍建设为保障的工作举措和建设思路,全面推进“互联网+教学”,构建“以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打造“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经过全体师生的辛勤耕耘,具有城院特色的智慧育人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创新高职院校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工作机制

 
 
学校系统设计并制订了《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工作方案》、《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项目管理办法》、《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办法》、《学生修读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细则》等制度,探索出符合高职特征的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建设、应用、辐射、评价等实践范式,为兄弟院校提供可借鉴制度模式。基于“互联网+”及高职院校校情,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构建如图5所示的“五递进、四维度、三服务”模式,按照“启蒙、准备、试点、实施、应

5: “五递进、四维度、三服务”模式

”五阶段递进式的推进工作机制,“课堂、课程、专业、专业群”四维度的内容建设体系,“服务校本学生、服务兄弟院校、服务社会人员”的三服务面向,由简及繁分阶段递进式推进教学形态信息化的工作机制、以小及大从点到面渐进式教学形态信息化内容开发路径、由校内及社会同心圆式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共享服务形式,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如何开创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工作,如何开发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征的在线教育资源,如何充分发挥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人才培养价值和社会效益等问题

学校还创新“银校合作”合力推进方式,与中国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合作,着力解决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缺口,共筹措1000多万元,使学校在短期内对原有业务系统进行了高效的全面整合和集成,为数字校园建设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校还与成都康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宁波智慧校务研究开发中心,校企携手共同致力于优化信息化建设、“一站式校务服务”项目的研发,推动数字校园加速向智慧校园迈进

(二)形成城院特色高职线上“金课”建设与应用模式

学校在教学理念、能力、方法、内容、管理、环境六个方面全面进行改革,真正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通过培育引导、分层实施、循序推进、集聚优势途径,实现优质在线课程资源的建设、应用和共享并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改为基础,探索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突显高职特性、体现实践性的在线开放课程,打造高职线上“金课”。创新了一批基于互联网及高职课程特征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翻转课堂等有效教学模式,形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50多项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建成了83门在线课程、50门混合式课程、300门信息化创新课程。44门在线课程在爱课程、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宁波市慕课联盟等平台开课运行,校外选课超70万人次,涌现出一批“一门课万人选”的在线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17门、市级高校慕课联盟课程27门,质量和数量均全国高职院校领先。《插花艺术》等11门课程被“学习强国”平台选用增强了教师教学信息化应用能力、优化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了教学方法手段、改善了教与学的关系、提升了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在推进教学信息化创新应用工作的同时,从专业资源库、课程开发、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师资队伍、质量评价、保障条件等方面,系统探索和研究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不断进行理论研究,注重分析和总结,为后续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经验

依托智慧校园助力学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疫情发生后,校及时升级就创网和“城院就业”公众号服务功能,率先在省内高职院校实现就业工作线上一站式的就业云服务。组织技术团队开发线上健康情况每日填报系统,启动钉钉”APP健康打卡制度,确保掌握每一名师生的真实所在地信息和身体健康状况;并不断开发线上教学考勤、学生在线打卡、重点学生申报等新功能,实现了疫情防控数据精准化、防控过程高效化。为了直观掌握学生重要疫情相关数据,还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可视化等手段在统一信息门户中提供了全校学生动态数据图如图6所示,数据每日更新内容涵盖了全校9186名学生的返校情况、未返校人员分布情况、异常预警人数、课堂考勤等关键性数据,便于师生动态了解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和学生信息。

 
 
6:学生动态数据

2020年春季学期学生返校前通过信息系统提前进行了返校信息登记、复学健康申报等工作,报到当天只要出示宁波城市职院专属码,通过人脸识别、热成像体温感测筛查即可入校,开学后的师生每日健康打卡、订餐、教学考勤等也都在线上开展。在校园网展示全校学生的返校状态、未返校人员分布、异常预警人数、课堂考勤、学生订餐人数等关键性数据,便于各条工作线动态了解相关情况。引进自助服务终端机让师生不出校门自助办理社保证明、公积金证明等政务服务事项;同时将校园服务网的89个流程事项逐步迁移到钉钉移动端,为师生疫情下的校园生活提供一站式服务。

疫情期间,我校坚持“教学标准不降,教学质量不减”,精心教学管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学督导五个环节,把握课程、教师、学生三个关键,打出“云上组合拳”, 切实保障学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教育教学秩序和质量。我校春季学期线上教学如期进行,全校线上教学共开课1349门次,455名教师开展线上授课,参与学生6216人。

三、工作持续推进示范辐射作用不断扩大

一事精致,便能动人,2019年以来,我校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成效不断凸显,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不断扩大。

(一)教学信息化建设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武书连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排行榜,我校在中国一流高职院校排名中排第5位,在高职高专综合实力排行榜中排名第24位。2019年新增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浙江省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一。五个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两个生产性实训基地获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生产性实训基地。新增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项(园林专业园林工程技术)。11本教材被评为省级第二批新形态教材。“推进互联网+教学,打造现代化课堂”获评全国20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成果展优秀案例之一,并在2019年全省高职院校书记校长读书会上作典型交流发言。“1+X”证书制度试点取得突破,两个专业入选教育部1+X证书试点。分类培养工作全省领先,分类培养案例获2019年宁波市教育教学突出成果一等奖(高职院校唯一一项一等奖)。两个现代学徒制案例入选全国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优秀案例。成功申报宁波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型城市试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

教学信息化建设让师生收获累累硕果

相关教学案例先后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案例奖、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席会优秀案例二等奖、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之星、浙江省高教学会教学管理委员会特等奖等。基于MO0C的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获评浙江省一等奖1项,国家级二等奖1项(浙江省高职院校唯一一项)。共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共获得市级以上信息化教学创新应用领域研究项目立项40多项;发表研究论文70多篇,其中核心论文18篇;共获得省级以上教育技术相关成果58项。

2019年教学能力比赛获得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浙江省高职院校排名第二。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2项。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技能两大赛项,我校排名全国168位,浙江省第8位。国赛获奖数比2018年新增5项,省赛获奖数比2018年新增51项,在2019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院校获奖数量排行榜排在第110名,全省排名第6名。

教学信息化建设成果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浙江教育报》先后以《抢滩高职慕课 力促教学创新——宁波城市职院教学形态信息化建设走笔》、《宁波城职院:信息化改造课堂生态》、《师生的满意度,就是评价的标准》、《以赛促教,高职教师该如何修炼内功》为题报道我校的教学信息化创新应用工作。疫情期间,我校面向全省高职院校免费举办“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线上培训会”,邀请省内外专家和国赛一等奖获得者进行分享和交流,2800多名教师参与,共收到12万余次线上点赞。2020年5月,我校通过智慧防疫、信息化防疫手段实现智慧复学,《人民日报》、《浙江教育报》、《宁波晚报》、《中国在线教育》均对此进行了报道。

学校先后被推选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远程教育专委会常务理事单位,浙江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理事长单位,成为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发展中心,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组委会秘书处。在线课程被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西安欧亚学院、呼伦贝尔学院等200多所兄弟院校引用。每年接待20多所省内外兄弟院校来校交流信息化教学工作。学校目前正通过“智力扶贫”来延伸在线教育成果的辐射面,通过签署《在线课程共建共享合作协议》等方式,支援宁波对口的新疆省、贵州省等西部多地院校,落实精准扶贫政策,让更多的院校共享共用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优质成果。例如康海燕老师团队主动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国家精品在线课程的示范作用,采用多平台多途径分类分流服务模式,主动为中西部地区的兄弟院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线上教学分享经验、提供指导,累计服务遵义师范学院、昆明学院、普洱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乌兰察布职业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高校师生近4000人。

 

      【返回】